2022-12-16
拉爾夫.萬格
編按:身為散戶的你,是不是經常想著:因為資金有限,我必須找個最佳時機,在股市即將上漲時大舉All in,這樣才能達成理想的獲利水準。然而,美股史上最著名的投資奇才拉爾夫.萬格卻要告訴你:「市場擇時無效!」,其中的理由在於……
閱讀更多
2022-12-12
謎卡Mika Lin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那就出發吧,一個人騎著野狼,熟悉的登山背包,厚底靴與一頭亂髮。有個聲音說:「非如此不可。」遠到像宇宙傳來的訊息,又近似從身體中丹田下方靠近海底輪處發出的訊號。於是跟隨。啟程的那天,台北的天空鋪著厚厚的灰雲,我堅持這是一個人的旅行,檔車師傅堅持陪我騎到新竹。每當我說要有草莓蛋糕,就有了草莓蛋糕。我心想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而我又為什麼只想逃?
閱讀更多
2022-11-29
黃俊隆
二零一三年在美國遊學時,我第一次深刻體驗到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大美國主義,乃至所謂的種族歧視。
閱讀更多
2022-11-11
長田淳司
剛開始投資的人自不待言,已經有投資經驗、但總是賺少賠多甚至賺不到錢的股民,也要停下來回顧個人的投資風格。了解並掌握適合自己的投資步調及應該投入的個股,是轉換成「獲利思維」的第一步。
閱讀更多
2022-10-14
休士頓.克拉夫特
人的情緒世界是由數以百萬的訊息以及各式各樣的經驗所構成。有些人在童年經歷某種創傷,所以很容易對某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感到不知所措。
閱讀更多
2022-09-08
山田知生
史丹佛大學教授紐森(Eric Knudsen)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只要改變「面對事物的方法」,即使過了25歲,仍能和兒童或25歲以前的年輕人一樣,甚至擁有更好的成長空間。在25歲之前,學習新知是人的本能,就算不用刻意練習,人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新知識;然而成人會因為大腦「偏愛簡化」的機制,盡可能選擇已知的事物、排斥變化,為了不受限於大腦本能,成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專注、行動與休息。
閱讀更多
2022-09-02
林靜君談心室
「在別人眼中我老公是模範先生,自律又顧家,實際上他嚴苛又挑剔,我做什麼事情,他都可以挑細節找毛病。我想離婚,大家都勸我要知足,但是每忍1分鐘都好痛苦,我不想要再忍耐了。」智英想問:這樣離婚真的是不知足嗎?希望自己不要做錯決定。婚前,智英欣賞先生上進、自我要求高、肯做、追求完美。新婚之始,先生不菸、不酒、不應酬、運動、會做家事,事業受肯定,生活有紀律。智英覺得老天爺對自己特別厚愛,給她這麼可靠的另一半。但漸漸的,先生的自律變成智英的惡夢。先生的腦袋像植入一套標準作業流程,什麼事情都要依循他的標準,不符合他的標準就是錯誤。他像挑剔的法官有一本厚厚的法則,不時審判家人的行為:補眠、追劇、吃垃圾食物、滑手機都是懶人廢物,甚至要求體脂率不能高於20%。家裡要維持一塵不染,有一次智英賭氣,跪著來回拖了6次地板,最後先生還是拿起抹布擦拭桌腳,用嫌棄口吻說,「怎麼一點小事也做不好?」更讓智英難以啟齒的是,先生連做愛時間都是每周固定,像上課一樣,一堂不能少,也不能多。機械化的行為,搞得智英覺得靈肉分離,實在太荒謬。智英試圖溝通、吵架都沒有用,先生依然控制欲和固執態度,智英好累,她向先生說:「我配不上你的完美。」先生則回她:「既然知道就改進。」她不想努力了。
閱讀更多
2022-09-02
倫.奧德斯基
「做出一個完美的決定」,其實是個令人畏縮的前提,因為所有的決定都有其利弊,我們通常是面對幾個不完美的選擇,得在其中選一個出來。在每一種情況下,我們都有可能失去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並選擇一個有明顯缺點的選項。
閱讀更多
2022-08-16
郭美懿
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估計至2050年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2021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至2030年恐將倍增至逾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就有超過2位失智者,無法逆止的失智症就像氣候變遷一樣,慢慢侵襲國人健康。
閱讀更多
2022-08-16
柏頓.墨基爾, 查爾斯.艾利斯
《漫步華爾街》作者柏頓.墨基爾 X《投資終極戰》作者查爾斯.艾利斯,財經界兩位頂尖思想家,攜手為普通人撰寫的一本簡短、直白的投資手冊。
閱讀更多
4/ 13
第 4頁,共 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