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林信男
在部分國家陸續放寬防疫限制、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快速傳播的情況下,包括歐洲、中國,近期都出現確診 病例 增加的現象,外界估計,美國也可能發生新一波感染潮;對此,白宮首席醫學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分析,BA.2的傳染力,較BA.1高出50%至60%,預期隨著時間推移,BA.2將成為主流變異株。
閱讀更多
2022-03-28
郭美懿
迎接清明連假到來,歡聚出遊之餘,可要注意諾羅病毒來襲!據疾病管制署急診就醫監測資料顯示,從228連假後急性腸胃炎就開始在全台流行,每週逾10萬人腹瀉就醫,檢測多為諾羅病毒感染。醫師提醒,雖然諾羅引起的上吐下瀉通常在3天內緩解,但長者、慢性病、腎或心臟病疾患易發生嚴重 病例 ,有相關症狀還是要儘速就醫。
閱讀更多
2022-02-28
郭美懿
隨著本土疫情趨緩且穩定控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週一(3/1)起放寬防疫措施:包括戶外運動可脫口罩、雙鐵開放飲食、宴席逐桌敬酒,賣場、超市及市場也開放試吃。不過目前仍有吃飯、唱歌相關的群聚事件,所以3月份唱歌仍須配戴口罩。
閱讀更多
2022-02-15
李易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45例COVID-19確定 病例 ,分別為5例本土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1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為本土首例Omicron死亡案例。
閱讀更多
2022-02-08
翁申霖
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球肆虐逾2年,期間更夾帶各種傳染力高的變異株,包括Alpha、Delta,直到目前最流行的Omicron。近來有諸多說法指向,即使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通常只是輕症如感冒一般,這種想法讓不少人的警戒心漸漸鬆懈;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染上Omicron真沒關係嗎?根據數據顯示,美國Omicron死亡 病例 已超越去年秋天Delta變異株疫情,不僅是已開發國家中最高,更是全球之冠,也有最新研究發現,「特定族群」染疫後重症和不良預後機率明顯提升,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22-02-04
今周刊數位內容團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公布國內新增71例COVID-19確定 病例 ,分別為25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考量年後民眾的醫療需求,如一般住院及開刀都會變多,為保留醫療量能,羅一鈞副組長補充,呼應陳時中部長的春節後的「不放鬆但分流」,從1/15到2/3針對落地採檢陽性旅客前往北區3家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同時段落地採檢陽性共計366位,分流占59.6%。指揮中心已整備開設完成北中南區,共11家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合計量能已有1221間房間,並且持續增加中。
閱讀更多
2022-01-22
蕭婷方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單日爆發82例本土確診,全台7縣市都有確診足跡,不明傳播鏈與感染源持續增加中。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今受訪時直言,台灣已經無法靠精準疫調圍堵病毒擴散,只能尋求被動「減災」、難以主動「清零」,應觀察新冠病毒「流感化」的速度與趨勢,透過疫苗與抗病毒藥物,與病毒和平共處。蘇益仁強調,台灣仍有20%左右長者尚未接種基礎劑,且「65歲以上長者」及「高危險群人口」兩族群,即使接種完二劑仍有高比例重症率與死亡率,直言台灣目前還沒滿足與病毒共存的要件,呼籲民眾仍要確實防疫、儘速接種第三劑疫苗。
閱讀更多
2022-01-21
林信男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傳染力更強的變異株Omicron,讓疫情前景,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究竟該堅持「清零」或選擇「與病毒共存」,各界看法不一,難有定論。
閱讀更多
2022-01-18
林依榕
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桃園疫情不斷擴大,鄰近縣市如新竹、雙北市人心惶惶,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昨(17)日受訪表示,這波疫情研判應該與天氣變冷有關,讓病毒能夠在環境中存活2~3天,即使民眾根本沒碰面、沒接觸,只要觸摸到病毒就會染病,他呼籲「最好24小時都不要用手去觸摸眼口鼻。」
閱讀更多
2022-01-17
蕭婷方
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2年多以來,隨著高傳染力的新變種Omicron出現,許多國家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引發「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兩立場的論戰。以往,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率、重症率都不低,對未接種疫苗者有很大的殺傷力,可能造成醫療量能崩潰;目前,台灣社會出現新的聲音,認為Omicron疫情多輕症,不需要堅持清零,防疫要維持經濟生活的平衡。
閱讀更多
9/ 30
第 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