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盧俊義
每次來醫院,她都是用手推輪椅帶自己的兒子前來。不是兒子要看醫師,而是她自己──她的乳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她的兒子出生時就是身障兒,她的先生因此離棄這個家庭,連兒子也不要了。她含著眼淚,堅忍地將養育孩子的責任扛了下來。她背著身障的孩子去打工,養活自己和孩子。
閱讀更多
2024-10-17
郭美懿
女星安潔莉娜裘莉2013年因帶有BRCA基因突變,決定進行「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2年後又摘除了卵巢,震驚各界。帶有BRCA基因變異者,終身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3%以上,遠高於一般人約13%的機率,罹患卵巢癌等其他癌症的機會也比別人高。如安潔莉娜裘莉的外婆、2位阿姨皆罹患乳癌,母親則死於卵巢癌,外公與舅舅也分別有胰臟癌及攝護腺癌。現年29歲的小瑄,身上也帶有BRCA基因突變,4年前她在澳洲打工度假時,洗澡摸到5元硬幣大小的腫塊,一開始不以為意,3個月卻腫成壘球大小。她急返台就醫,確診為「最惡乳癌」三陰性乳癌4期。而在醫師建議下,她的母親與姊姊也接受基金檢測,證實母親是基因帶原者,有5成機率會把BRCA基因突變遺傳給兒女。醫師提醒,家族中有三陰性乳癌或卵巢癌病史的人,可以考慮進行基因檢測,今年健保已針對三陰性乳癌患者提供1萬點的檢測給付。而健保也有條件補助BRCA基因變異的三陰性乳癌患者,使用口服藥物PARP抑制劑,能降低42%惡化或死亡風險。千萬別因為罹患三陰性乳癌就放棄治療,像29歲的小瑄在抗癌4年後病情穩定,今年暑假重返澳洲跳傘圓夢,只要積極治療,仍有存活希望!
閱讀更多
2024-07-30
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陳宣安
編按:乳癌位居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1名,每12人中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一般認為歐美國家飲食高油、高醣,乳癌好發年齡應該比東方女性早,但其實台灣女性發生乳癌的平均年齡比歐美早,發生高峰落在45~69歲。不僅年輕患癌比例增加,乳癌死亡率在2016年已超越美國,近10年更是上升1.6倍,但美國卻在逐年下降。為什麼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越來越多?發生年齡越來越早?除了遺傳與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的接觸之外,衛福部調查也顯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和不接受篩檢等均與乳癌的發生有關。防治乳癌的關鍵是定期進行篩檢,但許多人卻因為害羞或擔心檢查會痛,錯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黃金時間。究竟乳房有腫痛或 硬塊 應該做哪些檢查?侵入性檢查有哪幾種、會痛嗎?
閱讀更多
2024-07-08
林靜芸醫師
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常會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如果輕易投降,可能斷送自己甚至子女的幸福。
閱讀更多
2024-07-03
NOW健康
33歲陳小姐於2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 硬塊 ,就醫檢查,評估為0.5公分纖維囊腫,持續追蹤,但不到半年,意外確診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當時腫瘤已至4.2公分,整整大了8倍。所幸有商業保險支持,在醫師建議下,術前增加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術後持續使用免疫藥物,目前恢復情況良好。腫瘤科醫師提醒,在台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位女性朋友務必定期乳癌篩檢,提早治療。
閱讀更多
2024-04-12
郭美懿
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加上飲食不均衡,經常是「一肚子大便」,但日前嘉義一位民眾因腹部劇痛、冒冷汗掛急診,醫師為他開腹探查,竟發現肚子裡滿是大便,,腹膜臟器皆遭受嚴重污染,診斷為糞性結腸炎(stercoral colitis)併發大腸破裂,導致嚴重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緊急處置才搶回一命。
閱讀更多
2024-02-01
NOW健康
每個人都有過撞傷、跌傷,以及皮膚紅腫瘀青的經驗,如何迅速消腫、去除瘀青,可是一門學問,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提出「冰、藥、熱、醫」4大瘀青處理要訣,提醒民眾,受傷時組織發炎時,切勿熱敷,這可能延長恢復期,一定要先冰敷,使用藥物,隔2天後再熱敷。
閱讀更多
2024-01-05
NOW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佈111年國人死因結果顯示,受到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的影響,死亡人數較前1年增加了2萬4,266人,而癌症仍居10大死因的首位,其中女性乳癌則是10大癌症死因的第4名。
閱讀更多
2023-11-24
NOW健康
許多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有助抑制惡性腫瘤生長或轉移,目前不少大醫院採用中西醫合併療程,幫助癌症患者接受西醫治療的同時,讓中醫介入輔助癌症治療,以中醫藥做症狀療法、營養療法,提升患者自體免疫力,並降低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
閱讀更多
2023-11-02
劉秀枝
常有人問我:「把失智的親友送入長照機構好嗎?」我的回答一直都是:「如果認為長照機構的照顧會比在家中好,那當然是可以的。」
閱讀更多
1/ 10
第 1頁,共 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