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4
照護線上
60多歲的陳女士(化名)患有中度二尖瓣閉鎖不全,某天因突然喘得厲害,而被送到急診室。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紹榕表示,「經過檢查後,發現二尖瓣閉鎖不全已惡化為重度,導致急性症狀發生,故安排患者接受了二尖瓣修補手術,讓瓣膜恢復正常功能,並持續觀察。」
閱讀更多
2025-02-13
照護線上
肝癌是台灣重要的健康議題,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會在較晚期才發現肝癌。高雄長庚醫院放射診斷科教授鄭汝汾醫師表示,當腫瘤較大、較多或侵犯重要血管時,可能無法直接進行切除或肝臟移植,必須考慮多種整合性治療,包括肝動脈栓塞、標靶治療、免疫治療、釔-90微球放射治療等。接受這些治療後,如果能夠讓腫瘤降期,患者便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
閱讀更多
2025-02-12
NOW健康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怡文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閱讀更多
2025-02-04
中時新聞網 記者陳又瑞
藝人大S(徐熙媛)春節期間和家人赴日旅遊,沒想到罹患流感併發肺炎猝逝,享年48歲。彰基婦產部醫師翁銘佑周二(2/3)分享自己半年前的臉書貼文,指出不同廠牌的流感疫苗不是一樣好。英國疫苗機構JCVI強烈建議,65歲以上不要使用保護力很差的雞蛋培養型疫苗,18至59歲高風險者、包含孕婦,則優先建議「細胞型」流感疫苗。
閱讀更多
2025-01-29
郭美懿
惡性腫瘤已連續42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據衛福部最新數據,2022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也比2021年快轉了17秒。值得注意的是,罹癌患者年齡層不停下修,癌症不再是上了年紀才會生的病,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平常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與增加癌症風險有關,要防癌就要防「這10個字」!
閱讀更多
2025-01-25
郭美懿
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5名,更是國人洗腎的主因。糖尿病會引發眾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慢性腎病變、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的甚至危及性命,是近年來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許多人罹患糖尿病之後,不願長期服用西藥,但僅靠飲食控制又很難穩定控制血糖。其實研究證實許多中藥材具有降血糖的功效,不過因藥性屬性不同,仍須依體質辨證用藥,使用上尋求專業中醫師意見,避免適得其反。
閱讀更多
2025-01-24
林暐鈞
台灣如今高齡人口逐年變多、少子化導致年輕人比例減少的人口結構,每一人對於自己的老後安排,恐將不能再寄望於下一代,而是更多運用自身的智慧對退休有長期規劃,從數據中得知,崇尚「龍」的華人文化,去年龍年也未見出生率顯著增長,截至去年2024年11月,出生人數累積12萬2360人,整個龍年出生人數可能僅約13.4萬人,因此,為了迎接這樣的挑戰,北醫大體系推出「在宅醫療」的實踐,正在未人們的未來塑造新典範。
閱讀更多
2025-01-22
王子承
(今周刊1466-1467)台北的一家藝廊裡,一位戴著眼鏡的斯文男子,閉著眼、手拿薩克斯風,為記者吹奏拿手曲目《新不了情》,身體自然地隨著節奏擺動。
閱讀更多
2025-01-22
郭美懿
據國健署2022年底調查,有39%的民眾在春節期間變胖,平均增加1.7公斤,為何冬天總是容易發胖?其實冬季是減重效果加倍的黃金時期,營養師建議,透過維持晝夜節奏、適度停留在寒冷環境、甚至是晚上睡覺不開燈,都能促進新陳代謝,斷開脂肪堆積。
閱讀更多
2025-01-22
彭冠宇
不善言辭似乎不是某個時代的特色,而是許多認真父親形象的集合,他們心裡愛,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或許正因如此,讓部份兒女們產生一種「自己總是不夠好」的挫敗感,始終未能讓父母親感到榮耀、驕傲的一種未能言明的遺憾。
閱讀更多
4/ 30
第 4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