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1
鄒開蓮, 盧智芳
所有人際關係的殺手,就是比較,一旦所有問題都拿出來比較,就會覺得不公平,出現怨懟後,就很難包容欣賞,也愛不出來了。
閱讀更多
2023-04-06
翁申霖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不管是進入 職場 ,或是走入家庭後的生活,許多人會在身心痛苦、孤獨感甚至是生存壓力等因素夾擊下,心中不免地浮出一絲「如果能遠離這一切就好了」的想法,而這些有著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數,且不少人鐵了心選擇徹底「人間蒸發」。在日本,有一間提供「夜間搬家」特殊服務的事務所,為的就是協助有需求的民眾「消失」,從其他地方重新開始第二人生;據調查,日本一年約有10萬人有計畫性地「蒸發」,逃離身處的所有人事物。
閱讀更多
2023-03-31
大俠武林
當初跟老婆交往時,我們就有結婚的打算。而大俠當時給老婆的承諾是,每個月1萬元的日常生活支出基金,然後年年加薪1萬元。不過這筆日常基金的「加薪幅度」要怎麼來?自然得靠務實投資來賺取資本利得,以及累積股息複利來達成了。
閱讀更多
2023-03-30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84
Q:我是萬成,今年54歲,妻子46歲,結婚22年,兩人都是上班族,我是業務員,收入還算不錯,育有21歲兒子跟19歲女兒,原本覺得幸福圓滿,卻發現老婆有外遇。雖然我跟岳父聯手找到小王,岳父也找律師寫了切結書,但我實在很難平息內心憤恨,是否應該對小王提起告訴?老實說我不想離婚,想在孩子獨立前給他們完整家庭,但我卻無法阻止老婆到網路聊天室找男人,我該怎麼辦?3個月前,我跟老婆一起用她的平板看影片,中途她先去睡,我想幫她充電時不慎按到她的LINE,才發現有男人發簡訊跟她談情說愛。我追問她這是什麼?她竟說我週末總不肯帶她出去玩,要她自己找朋友,這男人就是她的朋友!我因為工作性質,的確很難在週末休假,讓老婆覺得無聊、寂寞,但我是讓她找女性朋友去玩,不是要她找男人,這顯然不是普通朋友。再三逼問下,她才坦承曾和對方有過一次親吻擁抱,但我不相信,她竟還說「現在能填補心靈空虛的就是他,你週末也沒法陪我呀!」老婆這樣說,我實在沒辦法,跟岳父商量後,一起去找徵信社跟蹤,拍到他們當街摟摟抱抱,原來老婆跟他已經交往半年了!岳父請律師讓他寫了一份跟我老婆斷絕往來的切結書,但條件是不能讓我知道;只是我看到照片,實在很想告他來洩憤,讓他賠償我,但這樣是否會害我岳父違約呢?而且看來也不是抓了小王就解決問題,那之後,老婆又到聊天網站上去找別的男人搭訕,甚至半公開化,同時跟3個男人來往,表面維持家庭和樂,事實上她週末都出去約會。她總說「反正你也不理我」,可是除非我換工作,否則很難改變這情況,而且換了工作,收入也會大減,現在兩個孩子都在學、住宿舍,花費很大,我想讓他們至少安心讀完大學,而且我也還愛我老婆,不想離婚,我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23-03-28
李偉文
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說:「我之所以能在演出前保持平常心,是因為我已經到了一定年紀,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有多優秀的關係。」
閱讀更多
2023-03-25
郭美懿
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造成婚姻破裂的一方無權訴請離婚,但2位出軌人夫質疑侵害婚姻自由,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昨(3/24)日判決「部分違憲」,認為如果使雙方無法維持婚姻的重大事由發生後,無論時間長短都不准有責一方訴離,顯然過於嚴苛。像是這次申請釋憲的方姓人夫,要求跟結褵逾50年的髮妻離婚,主張兩人婚後常爭吵,且男方2006年就定居香港,雙方已多年沒有往來。但法院認為方男與外遇對象生了3名子女,回台帶小三同行,還住進老家,婚姻破綻歸責於男方,依民法現有規定不得請求離婚,判他敗訴。另名高姓男子則是離家多年又偷情,反控妻子懶散怠惰,請求離婚也敗訴。如今大法官宣判「部分違憲」,是不是將來出現類似狀況,「外遇者」都可以如願離婚?(原文刊載於2022/11/10,更新時間為2023/3/25)
閱讀更多
2023-03-24
丁菱娟
年輕時,如果你問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肯定回答想成為「成功的人」,負責任且快樂的人。但現在的我會回答,想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年輕時覺得成為成功的人很重要,熟齡之後卻認為成為有趣的人更重要。因為有趣的人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趣的人一定會過日子,不會讓自己無聊,也會令人愉悅,因此我現在想結交的朋友,也希望是有趣的朋友。
閱讀更多
2023-03-23
陳重銘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前兩句講的是基因,龍只能生出龍,鳳也不會生出雞來,最後一句講的是傳承,因為老鼠爸爸只會打洞,所以老鼠的兒子也只能跟著打洞。如果老鼠的爸爸會飛天,那麼老鼠兒子也會像老鷹般飛翔了。可是老鼠沒有翅膀,要如何飛翔呢?
閱讀更多
2023-03-23
吳東軒
忘記是第幾次住院,那天晚上在醫院陪我的是爸爸,他突然一副要認真跟我說什麼事情的樣子,我好奇地看著他,他說:「東東,你不要想為什麼是你。」「 ?」「你不要去想為什麼是你生病,不要去想這東西。」
閱讀更多
2023-03-17
偉文隨筆
我總是覺得台灣有不少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時,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以專家的話為聖旨,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就讓孩子予取予求。
閱讀更多
30/ 30
第 30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