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
吳錫昌正念照護講師
在秀娟說出她的故事後,我停下來問了支援團體的所有家屬,你們在照顧的過程中,曾出現想逃的念頭嗎? 但又因禮教和 道德 而又壓抑自我,陷入痛苦的循環之中嗎? 我一點也不驚訝: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全部的人,都默默舉起了手......
閱讀更多
2019-10-31
吳錫昌正念照護講師
照顧者的角色,應先好好愛護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使自己成為陽光,可以源源不絕地給予。終結照顧的辛苦,先愛護好自己的優先順序,具有關鍵的意義。
閱讀更多
2019-10-28
陳志武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曾說:「如果你想讓一個人殘廢,只要給他一對拐杖,只要幾個月就能達到目的。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定期間內你給一個人免費的午餐,他就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別忘了,每個人在娘胎裡就開始有被照顧的需求了。」他進一步說:「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行為,會使一個人失去節儉、勤奮的動力,而變得懶惰、不思進取、沒有責任感。更重要的是,當你施捨一個人時,你就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
閱讀更多
2019-10-13
林芷揚
時光回到2014年,德國媳婦吳品瑜隨著在世界各地派駐的丈夫,舉家剛移居到吉隆坡。那是個百花齊放的春日,夫妻倆卻在視訊的電腦螢幕前,收到獨居的德國婆婆罹患膀胱癌的消息─醫生判斷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已經沒有積極治療的必要。
閱讀更多
2019-09-26
柯文哲
編按:柯醫師曾說過,社會只教人們如何當醫生,卻沒有說過如何醫死;如同身而為人的我們,只告訴我們生命怎麼出生,卻缺乏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生死議題總是被我們拋在腦後,卻是你我遲早會碰到的問題。本文透過4個不同面向的例子,除了給予醫師們省思之外,更提醒我們,當病人已死,因為財產等各種問題,無法善終,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或躺在病床上的是你,你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19-09-25
今周刊編輯團隊
于美人日前在「什麼道理?」節目上討論到老後照顧問題,擁有一對龍鳳胎子女的于美人有感而發地說:「我也提倡到機構照護。」
閱讀更多
2019-09-25
王炘珏
「記得數年前,我曾經到高雄演講,當我說了『最大的孝順就是不孝』時,翻譯直接拒絕翻譯這句話。」《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麼說。
閱讀更多
2019-09-25
口述:于美人
日前主持人于美人在節目《什麼道理?》上,因一位素人來賓提到即時醫治救回先生的命,但也開始一段漫漫長期照護之路。這位來賓交代子女,如果她先離世,就要將先生送到養老院。
閱讀更多
2019-09-10
鈴木大介
年輕人應該是日本這個國家的重要資產,卻被犯罪組織吸收、消費,即使如此還是有年輕人前撲後繼投入、創立新的組織,而專騙老人的產業也絕對不會消失。
閱讀更多
15/ 19
第 15頁,共 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