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
莊雅珍
我因為退休後沒有月退俸,而且上班時期,公司易主,經過幾次裁員動盪,我大概在四十歲就積極布局被動收入。
閱讀更多
2022-07-29
聯合報 記者林怡秀/即時報導
兩性專家廖輝英去年曾吐露被丈夫家暴多次,但丈夫不願離婚,她忍耐長達40年,她昨上JET「新聞挖挖哇」表示老公因肺腺癌日前離世,享壽79歲,她在老公臨終前親自照顧對方,也讓她身形暴瘦,她也在節目中分享與老公最後的對話內容,對於老公對她做過的一切已經放下。
閱讀更多
2022-07-19
莊雅珍
我曾經鼓勵一位台大女醫師,趁年輕收入豐厚,要培養被動收入,因為她絕對是菁英中的菁英,40歲,有時開刀到半夜3點,早上6點還是可以到醫院開會上班,她和老公都是醫生,收入應該很豐厚,趁年輕培養被動收入,老來絕對可以財務自由。
閱讀更多
2022-07-15
黃佩如
婆婆談到人際問題時,總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乍聽這句話,別無它想。隨著邁入中老年,覺得是至理名言,我們理應無論遇見誰,都客客氣氣、不能粗鄙,即便是對待兒女。在我們一生的旅程中,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會成為莫逆之交,有些只是點頭之交。而這些人物在生命中,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相信你也會知覺,他們在生命中會隨時間的推移,站在不同的位置。
閱讀更多
2022-07-15
南亨到
金永壽與他那個世代的人一樣,不懂得替自己留點餘地。只要公司一聲令下,只要目標訂了下來,就必須立即「向前衝」。他不僅忠於自己的職務,也忠於公司的應酬,公司的任何要求,總是擺在第一順位。公司的電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從來沒利用過公司的電話處理私事,即使同事們都任意使用公司電話,但金永壽仍堅持只用公共電話,還說:「私事怎麼能用公司的電話聯絡呢?」不過這樣的日子,僅維持了一年多,直到某次因為小孩生病,他必須打個緊急的電話為止。
閱讀更多
2022-07-05
闕又上
遺產規畫如果只剩下錢時,通常這個錢也守不住。當錢與價值觀、愛一起傳承時,才是一個完整的規畫。
閱讀更多
2022-06-26
翁申霖 整理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真是對的?很顯然地,面對某些家庭的特殊案例,這句話或許無法成立。一名網友透露,自己的爸爸在離婚後搶走監護權,卻在有了新歡後從此拋棄他們兄弟倆,直到老了生病被趕回家回頭要求他與弟弟負起撫養義務,甚至還威脅提告,讓他大嘆「我們到底錯在哪裡?」
閱讀更多
2022-06-17
疑案辦
編按:台南市驚傳30多歲女子,疑似不滿丈夫長期暴力對待、又被出言恐嚇,忍無可忍下,拿事先準備好的熱水朝還在睡覺的丈夫潑灑,後持刀砍殺丈夫,最後送醫不治。其實夫妻兩人早在2015年、2020年就曾因為言語衝突通報,女子被捕後坦言,真的對丈夫是無法再忍下去,才會痛下毒手,而社會局也介入協助安置2歲兒子。社會局表示,如果遇到家庭暴力危機衝突,務必設法離開現場、迴避衝突,若是需要婚姻諮商或心理輔導,都可撥打113保護專線由專人協助,或向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求助。----------------------1998年6月26日上路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台灣已經實行24周年。《家庭暴力防治法》簡稱家暴法,是為防治家庭暴力行為及保護被害人權益而制定的法令。立法起因於1993年的「鄧如雯殺夫案」。鄧如雯及身邊家人均長期承受來自於丈夫林阿棋的暴力虐待,鄧如雯15歲時即遭林阿棋多次強暴懷孕,在林多次暴力脅迫其家人及小孩後,被迫與林結婚。婚後鄧如雯曾因不堪毆打而離家,但又因林到其娘家大肆施暴及恐嚇全家,甚至揚言強姦鄧的妹妹後將其賣到妓女戶,使鄧如雯不得不返家。連鄧女與林男生下的兩個幼子也無法倖免,甚至遭林提起孩子投入洗衣機內啟動機器成傷。鄧如雯歷經7年的暴力凌虐,終在林又恐嚇殺鄧全家時,鄧為保護家人而趁趁林熟睡時,將林殺害。當時因為相關法令規定不足,使之求助無門,以致犯下此案。事件過後,引發社會討論,婦女權利團體亦開始催生家暴法的訂立。1998年6月,台灣全面實行民事保護令制度,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家暴法的國家。(原文刊登於2019/7/30,更新時間為2022/6/16)
閱讀更多
2022-06-13
股素人(本名:何宗岳) 投書
編按:本業是冷凍空調工程技師的股素人,曾在1998年進入股市,當時只會「憑感覺」買賣股票,3年不到即因嚴重虧損套牢而黯然退場。2008年,悟出「買股的3個15準則」與「3個先決條件」的原型理念後,重返股市,從此不再虧損、安穩獲利。股素人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不僅每年領穩定股息,靠著土法煉鋼篩選股票,還在同一社區買下三間房與家人同住。小孫女出生後,媳婦為她買一張0歲保單,引發股素人的研究興趣。「主約是20年繳的終身壽險,加上7種附約,年繳保費23,932元......替0歲嬰兒買保險,通膨效應無止境,等她到35、50歲時的保單價值剩多少?」因涉及家人的權益,股素人乃決定進一步研究保險商品,希望能了解「要保人究竟能由保單獲得怎樣的保障」。
閱讀更多
2022-05-25
蔡侑霖
Amy 是我一位投身醫界的好友,當她工作4年時,父親因糖尿病併發中風,她於是向公司辭職,全心全意照顧父親。身為好友,我們認為她非常孝順,而她的孝心可能感動上蒼,父親越活越健康,身體也更加硬朗。按時吃藥回診,已11個年頭過去了,現今37歲的她打算回到醫院工作,卻被嫌棄年紀太大、技術能力不足,薪資和年齡不成正比,一路跌跌撞撞地求職。她無奈地陷入自我懷疑,思考起初照顧父親的決定是否錯誤,不僅目前身上沒有存款,而同儕朋友也怕她借錢而沒有意願往來。我自己同步「換位思考」,如果我是 Amy 的話,我的決定將會是什麼?
閱讀更多
7/ 19
第 7頁,共 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