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郭美懿
生命如火花,可以絢麗而短暫,卻也能如同微光,照亮世界!先後在32歲、55歲罹患子宮頸癌與舌癌的瑞萱,無畏病痛帶來的磨難,儘管長期化療讓她身形消瘦,更因手術留下長長的傷疤,但她卻勇敢透過鏡頭展露自己,成為「SHERO’s Beauty美麗綻放.女力無所畏」攝影巡迴展的模特兒之一,盼能藉著自己的生命故事,鼓舞更多病友。
閱讀更多
2024-12-06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28
Q:我是元平,今年50歲,老婆38歲,結婚12年,現有4個子女。16歲長女是妻子前次婚姻生下,我們的3個孩子則是12、8歲與5歲。我們原是平凡和樂的家庭,但二女兒越大越不像我,我悄悄做了親子鑑定,發現血緣關係的機率是0,讓我感覺被騙了12年,非常憤怒。我很想離婚,但想要2個親生兒女的親權,這樣是否能成功離婚呢?親權有可能判給我嗎?我跟老婆是在歡場認識,她因為離婚在酒廊上班,交往後發現懷孕,我就決定結婚,可以說是奉女成婚,我也很開心,並把收養大女兒入我的戶籍,婚後她就不再上班。這12年來,她認真扶養子女、照顧家庭,我們雖不是非常親密的夫妻,但兩人都愛孩子,也常帶孩子們出去旅行,算是幸福的家庭。但二女兒越大越不像我,身材五官跟我或老三、老四都不同,讓我懷疑她不是我的女兒,才會去做基因鑑定,果然如我所料,她不是我的骨肉。我原本對婚後乖順且顧家的老婆還有幾分感謝,因為我也不是多體貼的男人,慶幸自己娶對人,沒想到她竟對我掩藏如此大的秘密,她每天看著二女兒一定會想起生父,讓我格外生氣!我到現在仍未攤牌,因為想先了解是否能因此離婚成功,更重要是能否爭取到8歲及5歲子女的親權,我不想讓他們被欺騙我的老婆扶養,但老婆也很愛他們,不會輕易把親權讓出,我必須做好各種準備。我覺得除了經濟力較強外,我的工作是大夜班,白天可以接送、全力配合孩子學校的各種活動;夜間不在時,有幾位朋友都說可以來家裡幫忙,不必擔心,這樣應該算是有養育兩個孩子的資格吧!不管怎樣,我都要爭取到兩個孩子的親權,而且如果分手,老婆也沒特別的生計能力,她現在年紀不小了,雖然長得標緻,難道還要回酒廊上班?那樣應該更不適合扶養孩子,我想要親權的事應該更有勝算吧!我想知道我的處境是否有利於離婚及爭取親權?
閱讀更多
2024-12-05
整合傳播企劃製作
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突破20%,扶老比逐漸攀升,估計到了2040年,每2位就業者將負擔一位老年人口的生活與醫療照護需求。而高齡化所帶來的挑戰,臺灣將如何透過科技創新,導入AI智慧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打造更優質的照護與居家生活?
閱讀更多
2024-12-05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編按:縱橫文壇半世紀的作家瓊瑤昨(12/4)被發現在淡水住家輕生逝世,享壽86歲。瓊瑤與平鑫濤鶼鰈情深,在丈夫過世前親見他因中風、失智臥床,最終只能倚賴鼻胃管維生,讓瓊瑤關切「善終權」,也曾發表言論支持「安樂死」。瓊瑤身後更由友人在臉書發出千字遺言,盼未來能找到人道方式,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對此,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粉專發文,表示高齡者面對老病的身心痛苦,易萌生離世念頭,瓊瑤絕非孤例。但他認為瓊瑤雖有死亡教育的觀念,卻未曾擴及到家庭中每個成員,呼籲各界應關注生死教育議題,並落實「預立醫療諮商(ACP)」,「才能安樂善好自己的死亡!而不是輕生!」
閱讀更多
2024-12-02
林暐鈞
探討高齡社會善生、善終與靈性關懷之需求!蓮花基金會30周年,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於下午場邀請正向人成長中心陳登福願景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彭仁奎醫師、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陳炳仁醫師、臨床佛教宗教師總督導普安法師蒞臨演講,期盼與眾人一同邁向熟齡的幸福未來。
閱讀更多
2024-11-27
卓良珍
失智症是拉丁文dement(瘋狂)加上ia(病態)之意。皮爾斯(Pearce)及米勒(Miller)兩位醫師解釋為:「失智症是一種大腦的疾病,呈現智能及人格的頹退,反映出記憶力、定向感、注意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現等認知功能受損與社會功能退化。發生於滿15歲抽象思考成熟以後,意識清楚,且須排除重度憂鬱症、精神病頹退、藥物、失眠及譫妄狀態等所影響的因素。」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則將失智症列為「重度神經認知障礙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閱讀更多
2024-11-21
蔡曉萱 整理
根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對1035位長者外出行為的分析,發現影響長者外出行動的主要因素是「生理健康限制」和「心理情緒因素」,其中身體狀況不佳引發的心理壓力,往往讓長者產生對外出的畏懼感,最終選擇封閉自己在家中,而打破這一困境的關鍵在於「他人的 陪伴 與協助」。
閱讀更多
2024-11-18
整合傳播企劃製作
你想像中的老年生活是什麼樣子?臺灣面臨高齡少子化、醫護人員短缺等問題,促使「健康老化」意識抬頭,但如何更有效的預防疾病、延緩老化?透過AI結合醫療,帶動各式銀髮商機蓬勃發展,讓好好變老不再是件難事。
閱讀更多
2024-11-13
林暐鈞
超高齡化社會來臨!台北大學以「大學責任與超高齡社會」為題,於11/08廣邀九校進行SIG交流研討會。下午場第一場為「青銀共學與世代共創」主軸,邀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陳毓璟教授、樹德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徐國慶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心理系汪曼穎教授,分享偏鄉青銀共創、社區照顧人才培育、在中高齡社區的大學生學習成效。
閱讀更多
2024-11-13
恩蔵絢子
我母親與以前相比,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的次數變少了,但她主動外出的次數也更少了。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