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
郭美懿整理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目前已累計17案、造成2死,其中66歲楊姓男子週三(3/27)上午宣告不治,死者女兒悲訴,父親從未有慢性病,一直都很健康,僅僅只是去吃了一次飯,「不到一個星期,人就沒了!」收治楊姓男子的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病患21日到院、23日轉加護病房,27日早上10點多狀況就很不穩定,葉克膜、升壓器、洗腎機器等都用上,但病患的血壓仍持續往下掉,血變得很酸、鉀離子變高,11點多心跳變得不穩定,即便使用強心針、打高蛋白,仍因死嚴重酸中毒、急性腎肝衰竭,在11點30分左右過世,病況宛如煞車般踩不住。
閱讀更多
2024-02-20
撰文/健康力 審稿:家醫科 林佩瑜醫師
想知道到底該做甚麼、吃甚麼才能幫助入睡嗎?快來看看專科醫師林佩瑜推薦了哪些助眠食物,讓疲憊的數羊族也能好好休息,容光煥發迎接每一天。
閱讀更多
2024-01-23
郭美懿
入冬最強寒流襲來,氣象局已發出低溫警報,示警部分區域甚至可能來到攝氏5度以下的極低溫。據消防署發布統計,光是1/20~1/22這3天,全台緊急救護內科OHCA(到院前心肺停止)人數就高達241人,最年輕的死者僅43歲。醫師提醒,隨著氣溫下降,特別是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們,務必格外注意保暖,並確保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一旦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噁心或頭暈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閱讀更多
2023-12-26
郭美懿整理
入冬後天氣轉涼溫差大,手腳冰冷讓人凍未條,甚至凍到晚上難以入睡,或是招身邊人抱怨,究竟在飲食上,可以怎樣改善這情形?營養師指出,有些人即使天氣不冷,手腳一樣冷冰冰,所以也可能是貧血、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毛病使然。不過這些幾乎都與血液循環有關,因此飲食上可多補充鐵、鎂、B群、維生素E等四大營養素,提升血液循環,也就能改善手腳冰冷問題。
閱讀更多
2023-12-22
郭美懿整理
編按:寒流來襲,全台猝死案例不斷升高,僅上週末(12/16、12/17)全台就有81人猝死,而昨(12/21)日嘉義市更有一名28歲職業軍人從住家出門後突然倒地,緊急送醫仍救不回,初判可能是天氣寒冷,引起心血管相關疾病造成。上月中旬(11/19)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司長賴向華驚傳在睡夢中失去呼吸心跳,得年56歲,死因疑似天冷引發心肌梗塞,同樣引發大眾關注。家中明明是溫暖的地方,怎麼會發生猝死意外?重症醫師黃軒提醒,許多猝死案例往往發生在「臥室、客廳、浴室」,而不是在外頭,呼籲民眾要注意隱藏在生活習慣中的6大危機,居家也要做好保暖措施,勿讓猝死意外來敲門。(原文刊載於2023/11/20,更新時間為2023/12/22)
閱讀更多
2023-12-21
郭美懿
入冬最強冷氣團襲台,北部今晨低溫僅9度,但中央氣象局預報會越晚越冷,新北、基隆及新竹局部地區更有6度以下低溫發生的機率。天氣急凍易誘發心臟病、急性中風,臉書粉專「急診男爸one」表示,光是週二(12/19)短短1個多小時,就送來3個腦出血患者,示警未來幾天氣溫持續下探,腦血管與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就醫人數,「應該也是會直線上升」!其實受輻射冷卻效應及冬季晝短夜長影響,「清晨5~6點」及「晚上8~9點」是最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變化的危險時段。國健署提醒,如果習慣晨運,建議低溫時期晚點出門,並注意自身保暖,以漸層式穿著隨溫度變化穿脫,維持 體溫 穩定。而且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適度補充溫熱開水,增加身體血液的流動性,最好結伴運動,相互照應。
閱讀更多
2023-11-30
陳潮宗
瘦身成功是令人喜悅的事,但我在減重門診中常常遇到病人詢問,他明明瘦了10幾、20公斤,為何體脂率還是沒什麼改變,難道瘦掉的全是肌肉嗎?
閱讀更多
2023-10-27
楊沁弦
簡單地說,如果睡不好,身體就會感到生存狀態不好,就容易遇到減肥停滯期。如果長期睡眠不足,身體的炎症反應會加劇。前面也說過,炎症導致脂肪合成,慢性炎症會加劇胰島素拮抗。炎症也會造成身體壓力、焦慮等問題,促進皮質醇濃度升高。環環相扣。所以,睡眠問題會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
閱讀更多
2023-08-23
NOW健康
台灣夏季高溫多次創下歷史紀錄,造成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的人數增加,根據衛福部資料,光是今年7月1日至15日,熱傷害就診人數就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而全球均溫更於今年7月的第1周內破3次紀錄,面對節節高升的氣溫,若未做好避暑的準備,很有可能就會引發中暑,使人出現低血壓或 體溫 升高,卻未出汗等中暑症狀。究竟什麼是中暑?待在室內也會中暑嗎?又該如何預防呢?
閱讀更多
2023-08-01
NOW健康
近日高溫炎熱,進出冷氣房,高低溫常常相差10度以上,使得耳鳴、眩暈患者的症狀加劇,耳鼻喉科權威李宏信醫師提醒,當民眾身處在氣溫變化大的環境之下,若出現身體調節機制異常、自律神經失調時,不僅身體容易疲勞,更要留意血管收縮所造成的心血管及內耳疾病危機。
閱讀更多
3/ 25
第 3頁,共 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