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彭蕙珍
小非是一位醫生,自醫學院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就近在醫院附近租下6千元套房。年薪約90多萬,省吃儉用,工作二年就存下100萬。有了第一桶金後,她決定買房。2008年全球經濟受金融海嘯衝擊的最低點,在林口買下約30坪,總價300萬華廈。30歲婚後,她將生活重心放在家庭,看診時間極少,職涯實際上年薪破百萬的時間不過幾年。本金不多,靠著自學投資,加上10多年來持續買房並投入股市,40多歲就賺進上億身家。目前在診所工作、40多歲的她,年薪才70~80萬,不過,她完全不在意,因為投資收益早已超越本薪。
閱讀更多
2025-01-16
郭美懿整理
66歲的張奶奶近來常在晚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雖然高血壓有規律吃藥控制,但仍不斷抱怨全身不舒服:脖子緊、頭痛、胸悶、手腳沒力氣…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會,連拿手的廚藝也不開伙了,朋友邀約更是能推則推,漸漸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家人帶張奶奶去看病、復健,還是改善有限。對於家裡事務,奶奶也會沒來由地煩惱,擔心兒女不結婚、退休金不夠等,就算家人一再保證生活無虞,奶奶還是愁眉苦臉,甚至突然發怒。直到兒子看到同事媽媽有類似狀況分享,警覺到張奶奶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陪同前往精神科就醫,經過3個月的療程,張奶奶漸漸找回原本的丰采,朋友及家人再次見到她爽朗的笑容。
閱讀更多
2025-01-10
老黑(田臨斌)
編按:老黑,台灣第1代的FIRE實踐家,45歲退休,至今屆滿20年。老黑分享親身實踐「4%法則」20年感想。
閱讀更多
2025-01-03
聯合報 記者游明煌
台大與清大的希望入學與特殊選才公布,國立基中數理班王辰瀚雙上榜,背後有感人故事,他是中低收入戶,國中曾無法付學費獲瑞芳鄉親扶助,基中3年來提供助學金助他度過難關,不向命運低頭發奮苦讀,家中漏水擺滿水桶陣,也無礙他在餐桌上念書。他喜極而泣,「我曾覺得上天很不公平,但眾多援手讓我學會感恩」。
閱讀更多
2025-01-02
樂透人生─吳家揚
編按:許多人夢想退休生活,也早早儲備退休金,但意外的支出卻可能打壞你全盤計畫!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東京一名71歲老翁,過去曾擔任一家中小企業高階主管,他熬了40年、在65歲退休,存了超過7000萬日圓(約新台幣1462萬元),每月還有25萬日圓(約新台幣5.2萬元)年金可領。為了犒賞自己,他帶著太太搭商務艙、住高級飯店旅行,外食頻率也增加,每次跟親友聚會更是大方請客,讓存款大幅縮水。但6年後,他的高齡老母突然病倒,長照費用與居家照護所需要的房屋修繕,又花了數百萬日圓。沒想到,晚婚的兒子突然迎來生子喜訊,升格爺爺的他不但給了一筆祝賀金,還資助兒子一家換房。原本充裕的存款就在6年內瞬間見底,剩不到1000萬日圓(約新台幣209萬元),讓老翁後悔不已。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在台灣也時有所聞,理財專家認為,給辛苦工作的自己一些獎勵並非壞事,但必須「適可而止」,更要慎防周邊的人有意無意的財務倚賴。特別是退休後,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的支出,因此必須制訂「周全的財務計畫」。但,究竟何謂周全的計畫呢?作者吳家揚從高中開始接觸股市,因為工作和投資安排得當,37歲財富自由,42歲開始享受退休樂透人生。他又是怎麼規劃的?
閱讀更多
2024-12-24
洪哲茗, 邱茂恒
阿文已經58歲了,太太阿娟也已經56歲,他們想著小孩都大了,不太需要操心,也不用兒女給自己太多孝養費,免得造成他們的負擔,當然自己也不太有餘力能幫兒女們更多。打拚了一輩子,好歹房子也是努力存下來的,接下來的人生目標,好像就只剩下有尊嚴的退休生活了。
閱讀更多
2024-12-19
胡肇芳 整理
退休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一直是萬年不衰的話題,每個人想法也都不一樣,有的人認為幾百萬就夠了,有的人甚至覺得應該要好幾千萬。憂心的還不只於此,物價持續上漲,也讓退休族擔心,退休金或是定存恐怕被通膨吃掉了。其實,著手準備退休金永遠不嫌晚,不管是定存、還是投資股市,亦或是買ETF存退休金,都可以依照年齡決定配置,專家建議,若是三明治族群想投資ETF,「國民ETF」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當作是核心持股50%,再搭配市值型ETF「00878妹妹」國泰台灣領袖50(00922),是可考慮的選項。如果是年輕人的話,專家建議,國泰台灣領袖50(00922)是年輕人的核心持股(50%)選擇,再以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作為衛星持股(30%)、國泰20年美債(00687B)作為防禦資產(20%),股債配置加強市場耐震性。
閱讀更多
2024-12-05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編按:縱橫文壇半世紀的作家瓊瑤昨(12/4)被發現在淡水住家輕生逝世,享壽86歲。瓊瑤與平鑫濤鶼鰈情深,在丈夫過世前親見他因中風、失智臥床,最終只能倚賴鼻胃管維生,讓瓊瑤關切「善終權」,也曾發表言論支持「安樂死」。瓊瑤身後更由友人在臉書發出千字遺言,盼未來能找到人道方式,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對此,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粉專發文,表示高齡者面對老病的身心痛苦,易萌生離世念頭,瓊瑤絕非孤例。但他認為瓊瑤雖有死亡教育的觀念,卻未曾擴及到家庭中每個成員,呼籲各界應關注生死教育議題,並落實「預立醫療諮商(ACP)」,「才能安樂善好自己的死亡!而不是輕生!」
閱讀更多
2024-12-01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最近我的很多粉絲有點納悶,說看我訪談,或來參加我的演講,發現我都會先講兆豐金,最後才講到0050、0056,難道我開始買個股了嗎?(原文刊載於2021年12月,更新時間為2024/12/1)
閱讀更多
2024-11-29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借名登記,是我國人常見的一種財產管理方式。但令人困擾的是,如何要求返還?借名登記關係,通常發生在親屬,或是一起投資的朋友之間。背後的原因動機,不一而足,五花八門。諸如,家屬貸款可以有優惠利率方案,因此就用他的名義登記購置房產。打官司期間,不方便把自己真實的財產情況公開,避免新增困擾,所以買房也借用親屬名義登記。而若是,父母使用子女的名義購置房產,一開始可能覺得自己可以掌控,小孩一定會聽自己的話,隨時要取回沒有問題。但隨時間經過,孩子長大,甚至結婚有配偶,父母年邁,其他小孩覺得不公平或擔心未來有分配財產的爭議,此時父母要跟孩子說「房產登記回來?或是「登記部分持份給其他兄弟姊妹?」許多時候,都會遇到困難。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