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養生,陳亮恭笑說:「我現在還在衝刺事業,很難養生。」平常作息約晚上九點多才離開醫院,早上四點就起床工作,「還好我向來不需要太多睡眠,三、四個小時就夠了。」
不過四十四歲的他,深知這個年齡層更需要養體能,才有健康的老後。「過了二十五歲以後,體能就開始緩慢下降,只是因為下降的斜率很小,多數人沒有感覺,但到了五十歲,就會明顯加速下滑。」
如何警覺到自己的體能變差?「爬樓梯覺得吃力時,可能就表示該增加活動量了。」過去陳亮恭的保養之道,是每周和同事固定打羽球,但這種運動必須找同伴,容易受到限制。
養體能,從日常做起 能變成習慣,就是最好的運動
「最好的運動,就是你願意做、而且可以一直做、能變成習慣的運動。」現在他常利用上班的空檔,在辦公室一邊騎腳踏車,一邊讀文件,最方便的運動,就是走路時盡量走快一點,或多爬樓梯。
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確實會反映在數字上,陳亮恭說,「我曾經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有一次,在醫院按了電梯準備上樓,一位比我年長大約二十歲的老師把我拉走,說『電梯是給病人坐的』,然後和我一起走樓梯,後來我也養成走樓梯的習慣。那時候因為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加上牛津市的環境適合走路,我的運動量因此增加,生活半年回台灣後,各項健檢指數都好得不像話!」
平日工作忙碌的陳亮恭,因會議多,常吃開會便當,「我飲食不算正常,但很健康。」為此,他少吃澱粉,多吃蔬菜和蛋白質,肉類也多半挑魚類等白肉,而且不吃甜點,「現在甜點太精緻了,單位熱量太高。」油炸類食物也敬而遠之,「三十多歲以後,就不太吃鹽酥雞了。」
抗三高,從飲食下手 多吃蔬菜、蛋白質,杜絕甜點
過了四十歲以後,陳亮恭則特別注意「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數字,每年做一次基本的健診,「三高數字上升累積的風險就是血管堵塞,而三高數字愈高、持續時間愈久,血管阻塞就會愈嚴重。」他笑說:「我的三高數字表現『很好』!」
其實四年前,陳亮恭一度莫名地頭痛,往往到中午就頭痛欲裂,連續吃三個月止痛藥後,他決定做磁振造影檢查(MRI,又稱核磁共振)。「磁振造影的好處有三個,第一是它雖然不是最精確,但已經非常精確,畢竟每種工具都有極限;第二是它沒有輻射線;第三是它可以做全身,電腦斷層則無法全身做。我的爸媽七十多歲,我也都安排他們藉由這種方式篩檢腫瘤。」
後來,他發現頭痛元凶是來自壓力,以及因姿勢不良、肩頸痠痛而導致的筋膜疼痛症候群,才對症下藥。
身為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自己的雙親也邁入高齡,陳亮恭最關注的是預防失能,其次,才是管理疾病。
防失能,從壯年準備 能自由行動,才有生活品質
而要預防失能,必須在年輕時就養體能,包括骨骼、肌肉等,並且多動腦,以減緩失智的發生,先儲存足夠的健康本錢。「即使有病,如果不會造成失能,其實不會帶來太大困擾,但如果不能自由行動,需要旁人照顧,生活品質就會低落。」
目前他的父母仍持續工作,也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或旅遊,這些行為都有助於維持健康。
不過,陳亮恭也強調,不要被健檢報告的數字綁住,尤其是年長者。就像世界衛生組織未對六十五歲以上的血色素定出標準,是因為不知怎樣才叫正常。老人健檢報告出現紅字時,先要分清楚它是正常的老化,還是必須處理的疾病,否則為了改善每一個紅字而跑遍醫院各門診,這樣的老年生活就太悲慘了。
正當壯年的陳亮恭提醒,想逆齡,壯年就要開始努力,顯然他也身體力行,做了好示範。
陳亮恭一邊騎腳踏車,一邊讀文件,在辦公室就能輕鬆運動。(攝影/吳東岳)
陳亮恭
出生:1971年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主治醫師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住院醫師
學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