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維他命D,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說,現在學界已經不把它與維他命A、B、C等看成相同作用,而是把它當「荷爾蒙」來看,當它缺乏時,身體雖會啟動保護機制,卻進一步產生其他問題。
維他命D不足的後果,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國城最近發表的研究可以解釋,一為維他命D與免疫力關係密切,若缺乏,會大大削弱白血球滅菌能力,增加感染風險;二為其與貧血和三高有關,若不足會影響神經元傳導能力,且增加孕婦罹患憂鬱症或增加流產機會。更重要的是,維他命D不足不僅會使骨質流失也使骨骼品質下降,此文章還被歐洲內科醫學會列為建議全歐洲內科醫師應閱讀的文章。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報告認為,應該以達到目前一般健康人的中位數平均值為攝取維他命D 多寡的依據,而非以實際生物學研究的結果為標準。它建議,每人每天需要大約四百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
多曬太陽 須留意皮膚癌風險
該研究認為,以往研究說全球多數人維他命D不足是有爭議的。文章以一二.五ng/ml為標準,目前全球一到七十歲缺乏維他命D的人只有六%;有維他命D不足風險者僅一三%,但這些不等於疾病產生。
對此,長期研究維他命D對人體影響的盧國城說,該報告以一般健康人的中位數平均值為治療目標並不恰當,應以現有基礎及臨床實際生物學研究結果的建議值為參考。
他解釋,諸多研究已顯示,即使目前健康的人,若長期維他命D的血液濃度低於二十到三十ng/mL,包括心血管疾病、大腸癌、骨折、憂鬱、不孕、近視、糖尿病、貧血、過敏、微生物感染、失智甚至死亡的風險都明顯增加,因此,只考慮目前一般健康人的中位數平均值是明顯不足的。
吳至行也說,台灣近年從北到南的研究都顯示,五成到八成的台灣人都缺乏維他命D。盧國城表示,除非有補充,否則超過九成洗腎患者維他命D明顯不足。
至於國人缺乏的原因,盧國城解釋,維他命D來源有二:一為陽光,二為飲食。一九六○年代研究顯示,一年曬三次太陽,一次半小時到四十五分鐘,即可達一年所需的維他命D量,但現在太陽紫外線中的UVB遭空氣汙染阻隔,無法有效到達地球表面,因此曬太陽雖然可以少許增加維他命D的合成,但效果極其有限,反倒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其次,現在食物多半是肥料或飼料培養或栽種出來的,維他命D含量少很多。盧國城說,以維他命D含量最多的鮭魚為例,北極熊吃的鮭魚,每一百公克約有八百IU(國際單位),但在市場買到的鮭魚,因為吃飼料長大,含量每一百公克只剩下一百國際單位。若要靠雞蛋補充,一天要吃四十顆才能達標。
飲食補充 要注意均衡勿過量
因此,全球許多研究才會認為,現代食物和陽光無法提供充足維他命D,額外補充維他命D似無可避免。
維他命D如此重要,該如何補充?吳至行建議,一天最好曬三十分鐘太陽,若擔心皮膚變黑,可選用只阻隔UVA的防曬用品。至於食物,他認為額外補充四百國際單位較佳,畢竟要達到一天足夠的量,要喝一千西西以上的牛奶或吃一到兩罐鮪魚罐頭,若真這樣做,前者會讓你拉肚子,後者反而攝取過多的鈉有害健康。
盧國城則認為,四十歲以上民眾如果有疾病的風險因子,如骨鬆症、骨軟化症、慢性腎病、腸胃吸收功能不佳、使用抗癲癇藥物、安養中心住民等,可以自費做維他命D的檢測,看是否足夠。如果足夠就不一定要額外補充,若不足(多數人應該是如此),建議一天可以補充六百到八百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