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被踢爆真相之際,香港家庭治療研究院的家庭治療師李維榕正好到台灣做案例演示。當時我坐在台下,對某段治療談話印象特別深刻。
那是一對在現場不斷爭吵的夫妻,對彼此的指控中,滿滿都是過往的家庭宿怨。
李維榕觀察了一會兒夫妻倆的爭執模式,問他們說:「我知道最近台灣人都在討論毒奶粉事件,如果你們的婚姻也有毒,你們知不知道各自添加了什麼毒素在你們的婚姻裡呢?」
這對夫妻被李維榕天馬行空式的發問,干擾了原本習慣爭吵的思維路徑,兩人一時之間,還真的停下來認真地想:對喔,我們在婚姻關係中,放了什麼毒?
對彼此的主觀想法,就是關係的添加物,可能含有毒素
李維榕的這段問話,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確實,關係的組成如同食物一般,是你放一點添加物、我也添加一點,所混合出來的成品。
當我們添加的內容物中含有毒素,又自以為只有放這一點點無傷大雅,便很容易像食品風波一樣,滾呀滾的,滾出一場極具殺傷力的風暴。
長期以來,我在治療室中觀察伴侶互動已久,覺得親密關係中的添加物可以分成兩種:
其一是先天性的添加物,精準來說,更像是原物料起化學作用所混合成的物質,例如性格特質、內在不安與個人渴望。
其二則是偏屬後天的添加物,比如工作壓力,以及原生家庭和姻親關係的壓力。
我和先生結婚超過十五年,一開始最難適應的,就是他那副只要沒了笑容就顯得冷漠的臭臉,而他最不喜歡我的地方,則是在家就變得邋遢隨便的魚干女個性。
這兩項性格特質彷彿我們各自帶到婚姻中的原物料,攪拌啊攪拌,混合出獨特的親密關係中的產物。
我透過他臉上的表情看見了記憶中父親的權威,他在我身上感受到母親不夠溫柔的部分,原本毫不相干的天性特質擺進同一段關係中,激發了對方深層的感受,引發不安、煩躁,和未被滿足的渴望,形成對彼此的主觀想法。
他對我的主觀丟到我身上,我也拋出我對他的主觀——這些主觀就是關係的添加物,可能含有毒素,身在其中的我們卻毫無知覺。
「你幹嘛對我擺一個臭臉?」其實他沒有,他只是覺得沒什麼開心的事情,就不用特地擺個笑容而已。
「你幹嘛都要穿那件那麼寬大的睡袍,很像家裡突然來了一隻白熊。」這句話其實有點拐彎抹角,不如直接說:「老婆,你該減肥了。」來得乾脆。
這世界上有太多伴侶,因為對關係中的化學添加物渾然不覺,而逐漸用否定對方和人身攻擊,來賠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感情。
學著看見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所放進的添加物
當第一種添加物已經不知不覺地讓伴侶關係產生毒物反應,第二種添加物再加進去,關係風暴便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想想,如果今天我們在公司遇到不少開心的事情,回家後,即便一進門就聽到另一半對你說:「你今天穿這件衣服,看起來真的好胖喔!」
還有可能因為心情不錯,而不忙著生氣,觀察看看對方是怎麼了,為何平白無故說這種話?但倘若今天在外已經受了不少怨氣,回家又聽見這番話,想必檯面上的戰事或檯面下的冷戰,都難以避免。
然而,婚姻治療的經驗又讓我注意到,這些被伴侶怒稱為引爆戰爭的始作俑者,也常常沒有能力發現,自己正用這種令人不舒服的方式,在和對方說話。
所以關係大戰開打時,雙方都覺得委屈,都感到受傷,都覺得是對方先引起的,都認為是對方的錯——背後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都對自己在關係中添加的毒物,渾然不覺。
渾然不覺所引發的爭吵往往非常耗能,雙方都認為自己「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就算不想繼續爭吵,也找不到可以下台階的地方,工作、家務都因而延遲。長久下來,關係想不走到盡頭,都難呀。
多年的婚姻生活,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再那麼扁平化地,去看待發生在眼前的事物,而是學習看到每個人的行為、每段關係的形成背後,都有其獨特的脈絡。
學著看見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所放進的添加物,讓我不再苦苦執著於:「為什麼他是這樣的人?」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說:「人生不只需要聰明,還需要善良。聰明讓我們看穿別人,看懂人性;善良讓我們理解別人的難處,懂得放下。」
當然,我也非常認同,我們的善良必須要有底線。
但對於伴侶、對於家人,我們真的可以給他們更多一點善良,因為他們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能教我們學會「愛」的人。
添加物效應
在關係中做了些什麼,卻缺乏自覺,因而迴避了自己需要負擔的責任。
家庭治療當中有個「互補性」的概念,指的是一段關係之中,彼此的行為會互相影響,形成一種互動上的序列:你做了什麼,讓我這麼做;我做了什麼,又讓你那麼做。這裡談到的「添加物效應」,即是延續這個概念而來。
(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許皓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