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困難都不同,心事只想被接納!不再說「至少你有...」找回溫暖同理心

每個人困難都不同,心事只想被接納!不再說「至少你有...」找回溫暖同理心

這既不是將問題分門別類,也不是安排事情的輕重緩急,而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最糟糕的結果就是,因為已見證過太多悲劇,只要問題不屬於極端苦難,就認為不重要。

簡化問題的嚴重性

 

我認為自己一點也不重要。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我會想:「至少我沒被槍打中,還有什麼好抱怨的?」—社群組織者

 

卡崔娜風災過去十個月後,我在紐奧良的奧杜邦自然研究所工作。旗下計畫包含全紐奧良的動物園、水族館和無數學習中心與公園。

 

在颶風來臨期間與風災過後皆致力於照顧動物的一位紳士,好不容易有機會到東岸探望他的姊妹。他們走在城市街道時,不幸碰見一位從高聳鷹架上墜落,且在救護人員到場前身亡的男性屍體。

 

繼續在街上漫步的姊妹坦承自己有些擔心,因為她的兄弟對剛才所見景象沒什麼反應:「你怎能絲毫不受影響?不出現任何情緒?」

 

這位紳士告訴我:「我一方面覺得自己應該跟姊妹解釋,另一方面又覺得挫敗。我對自己說:『她不可能了解,她不會明白。』我過去十個月內看過太多悲慘的事情,以至於現在已經無法再深受痛苦的事件影響。我不知道要怎麼說才能讓她理解。」

 

他說完全無法想像自己再對任何事物產生強烈感受。

 

見證大量的他人經歷,可能會漸漸對於他人的痛苦免疫。也許我們一開始會深受每個人的故事所感動,但漸漸地,我們必須聽見更加激烈或恐怖的描述,才能感到震撼。我們可能會認為較不極端的創傷經驗不夠「真實」,因此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幫忙。

 

若我們將眼前的狀況,與其他自認更嚴峻的危機相比後,認為現在的狀況較不重要時,就會簡化眼前問題的嚴重性。

 

這既不是將問題分門別類,也不是安排事情的輕重緩急,而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最糟糕的結果就是,因為已見證過太多悲劇,只要問題不屬於極端苦難,就認為不重要。

 

儘管仍可能積極聆聽、他人訴苦時點點頭並假裝真的能夠同理,心裡卻在想:「天啊!沒想到要浪費二十分鐘談論這件事。根本連武器威脅也沒有,算什麼難關。」

 

我們只要遇過一次極端狀況,之後就會開始簡化其他一切問題的嚴重性。

 

再重申一次,簡化問題的嚴重性,與安排工作的優先處理次序不同,這是一種喪失同情心與同理能力的過程,使我們開始比較他人的痛苦,或是為這些痛苦區分高下。

 

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接收太多資訊,無法再聽到更多消息後,也可能開始簡化問題的嚴重性、淡化對所見所聞的感受。而我們之所以拚命這麼做,是為了避免自己崩潰,否則幾乎要喘不過氣來了。

 

這種現象通常會導致負面的機構文化。因為如果只有最極端的案例值得關注或尊重,那我們理應用最極端的方式去體會和傳遞資訊,不是嗎?

 

同時,若以激烈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疑慮甚至合理的批判,人們很難給予較複雜、面面俱到的回應。於是很快地,人人都會開始選邊站。

 

舉例來說,如果有名社工說:「我覺得老闆對我太苛求了。」

 

別人很難跟他討論衝突的具體經過;相反地,如果他說:「我覺得老闆沒有慎重考慮我的反對意見,而且我覺得他強迫我同意接受這項工作。」我們就能深入討論。

 

比較只會導致競爭。如果只有極端事物能吸引眾人焦點,那好吧,我們接受挑戰!於是我們可能會以戲劇化的方式表達;尋找最極端的狀況,不僅讓自己的工作量或要處理的問題看起來比較合理,也讓我們可以沽名釣譽,認為自己真的幹了「大事」,且相信自身服務的單位夠「入流」。

 

習慣簡化問題的嚴重性,也傷及個人生活。

 

舉例來說,你的伴侶下班回家,開始抱怨自己的一天過得多辛苦,結果你咬牙切齒地回答:「親愛的,別開玩笑了。成天上網的工作有什麼難?你坐好,讓我告訴你什麼才叫真正過苦日子。」

 

或者,當孩子傾訴在學校操場上遇到一件讓他垂頭喪氣的事情,結果你回答:「你還能去上學,還有操場可以玩耍,應該要懂得感恩了。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小孩沒有操場可以玩嗎?」

 

有位家庭個案工作者曾告訴我一個故事,主角是她的五歲女兒。

 

這孩子跑來找媽媽,因為她對爸爸有點不滿,結果媽媽只憤怒地回答:「妳還有爸爸已經很不錯了,我每天都要照顧其他沒有爸爸的孩子,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自己的爸爸,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爸爸』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這位個案工作者也被自己突如其來的不耐煩給嚇到,於是嘗試彌補她對女兒造成的傷害,但在接下來的幾週,她發現孩子對這件事情印象深刻。她的女兒變得經常問:「媽媽,妳覺得那邊那個小男生有爸爸嗎?另外那個小女生呢?」

 

有天你也可能會突然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其他事情能激起你的同理心。

 

有位老師曾告訴我,有幾次她的孩子們在抱怨時,她嗤之以鼻地說:「比起集中營好多了吧。」

 

結果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本文摘自《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究竟出版,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