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要診斷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並不困難,因病人會出現兩個非常典型的症狀——晨起下床或久坐站起來時一踩地就痛,且疼痛位置就在足跟底部的正中央。」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台灣骨科足踝醫學會理事長陳沛裕說,若無上述症狀,基本上就不是典型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容易診斷的疾病,至於超音波、X光、核磁共振等檢查,是否有其必要性?「一般而言,透過超音波檢查,醫師從螢幕上就可以發現病人足底筋膜受傷腫脹的現象,加上按壓病人足後跟的正中央,一壓就痛即能確診,X光、核磁共振則是用來確認其他疾病,在足底筋膜炎的診斷上不是關鍵的角色。」
很多人會認為,動刀看骨科,不想動刀則看復健科。對此說法,陳沛裕澄清,並非對每位到骨科就診的足部不適患者,都建議手術治療,骨科一樣可提供相關的保守治療,真的需要手術的患者,僅一○%左右。
減少足底筋膜負擔
鞋子、鞋墊怎麼挑?
事實上,改善、治療足底筋膜炎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好的鞋子與鞋墊。陳沛裕進一步指出,走路一定會拉扯足底筋膜,當足底筋膜發炎時就必須用「外加的足弓支撐」,也就是用鞋子、鞋墊來保護,就算在家也不宜赤腳走路,必須穿著有足夠足弓支撐的拖鞋。而在能減少足底筋膜負擔的條件下,尚且不必過度限制日常活動。臨床上,有八成以上病人透過選對鞋子、鞋墊,就能明顯改善。
那麼,鞋子、鞋墊、拖鞋該怎麼選?
一、鞋子楦頭及鞋身不易折彎,同時鞋底前方具搖椅腳弧度的形狀,走路時較容易輕鬆推進。
二、鞋墊重點是足弓支撐與足跟包覆,若感覺硬式的足弓墊不易適應,市面上也有彈性足弓墊可選擇。
三、若有較嚴重的扁平足、高弓足、大腳趾外翻等變形,現成鞋墊可能無法有正確的支撐保護,可尋求有足踝專長的骨科或復健科醫師做個別建議或訂製鞋墊。
四、拖鞋須選擇具足弓支撐的設計。在家中活動量不會太大,可挑選柔軟材質,比較輕鬆舒適。
此外,在家也可進行足底筋膜伸展運動,或是睡覺時穿戴伸展板(dorsiflexion splint),讓足底筋膜和小腿的跟腱充分伸展。陳沛裕提醒,穿戴伸展板的確需要花時間適應,拉得太緊可能會痛到睡不著,雖然睡覺時穿戴有些辛苦,但辛苦是值得的,特別是對難治病例頗具成效。若初期穿戴伸展板有不適感,可由鬆到緊或是分階段穿戴,最終目標是要在兩周內做到整夜穿戴。
類固醇不建議施打
足形問題得手術治療
以往治療足底筋膜炎會施打類固醇以達到止痛消炎的目的,臨床上也發現施打類固醇後能有效改善疼痛,但效果並不長久,通常三個月左右就會復發。另外,施打類固醇可能造成筋膜斷裂,導致足弓失去弓弦的支撐;也有可能造成脂肪墊萎縮,使腳跟失去避震力,這些都會變成更棘手的病症。因此,目前足底筋膜炎已不再建議施打類固醇。
如今以增生療法為主,常用注射針劑有高濃度葡萄糖、自體血小板濃縮血漿(PRP);或注射肉毒桿菌素促進組織修復,並減緩疼痛。若不想打針,也可以進行體外肌肉骨骼震波治療或口服非類固醇止痛藥,目前健保僅給付高濃度葡萄糖注射、非類固醇止痛藥。
雖然,上述都是有效的輔助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鞋子、鞋墊的保護與伸展運動,這些才能讓足底筋膜的損傷順利癒合,不易復發。
一般來說,若經過六至十二個月的保守治療,仍沒改善才會考慮手術治療。臨床上,需要運用手術治療者,通常是病人本身有足形相關問題,如高弓足、扁平足,或小腿跟腱(阿基里斯肌腱)過緊,而手術處理以「腓腸肌鬆解術」為主,或切開部分足底筋膜,手術時間約三十分鐘左右。
陳沛裕提醒,手術、注射治療後,仍須鞋子、鞋墊的保護與伸展運動,才可以完全解決足底疼痛之症狀。
足底筋膜炎是使用過度與退化的疾病,台灣罹患足底筋膜炎的人數隨社會高齡化增長,尤其是從三、四十歲開始節節上升。還好足底筋膜有相當的修復能力,即使發現出問題了,只要病人耐心、正確地照顧,還是能保有健康有活力的雙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