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NOW健康
許多人都有下背痛的經歷,輕微者幾天內可好轉,但急性期常令人坐立難安,若拖延治療恐演變為慢性疼痛,影響身心狀態。下背痛的治療,通常藉由服藥、復健治療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復原,不過,重仁骨科醫院副院長周毓霖醫師指出,民眾可及早選擇低侵入性的「脊椎神經阻斷術」,在減少止痛藥使用的情況下,迅速緩解疼痛不適,及早重拾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4日
NOW健康
夏日豔陽高照,躲在室內就能避開紫外線對皮膚的威脅?羅東博愛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鄧藍暄醫師指出光老化是近年國際美容醫學重視的議題,有別於自然老化,除了長期暴露於紫外線輻射,就連室內日光燈的藍光也都是光照射所導致的「光老化」危險因子。因此,日常應落實防曬工作,適量補充微量元素「硒」有助於提升肌膚防護力,對抗光老化。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3日
蔡佳伶整理
「回家圓善終」是不少末期病人的心願。在台灣,選擇居家安寧療護的人數也逐年增加,顯示不插管、不急救、在熟悉環境中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正成為許多家庭的共識。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3日
NOW健康
根據111年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如此高的發生率卻集中降臨在台東馬偕關懷師馬秋琴家中,一家5口卻有3人罹癌。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3日
劉博仁/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在我的門診裡,來找我看病的患者,便秘真的不少。 有些人是年輕女生,說自己「三、四天才上一次」,上完還是覺得卡住;也有銀髮族說「每天都有去廁所啊」,但就是量少又硬、要用力半天。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2日
郭美懿
57歲資深藝人沈玉琳上月底住進三總加護病房,6日發文證實罹患白血病(血癌),並轉院台大。昨(8/11)日他再度發文,表示診治醫師都是這個領域的權威,自己將全力配合治癒計劃,「相信很快就可以帶著健康的身體跟大家見面!」 沈玉琳從身體不適到入院治療,病程發展快速,加深大眾對血癌的恐懼,但醫師劉博仁指出,血癌並非一夕之間冒出來,示警「生活中常見、卻容易忽略」的4大風險,建議民眾可以從飲食、睡眠、減壓、避免接觸環境毒素等4面向,幫自己守住免疫系統的防線。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2日
郭美懿
中耳炎常發生於8歲以下兒童,症狀包括耳朵疼痛、聽力下降、耳鳴等,許多人以為只是一時不舒服,中耳炎痊癒之後就會恢復如常,但若反覆感染中耳炎,也可能導致「聽小骨被吃掉」、影響甚至喪失聽力。台北一位63歲女性就因為童年挖耳朵不慎導致中耳炎,此後反覆感染使得喪失右耳聽力,與人交談常得「360度旋轉」找尋聲音來源,幸而靠微創手術重建聽力,世界不再只有「單聲道」。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2日
王文弘/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你是否經常鼻塞、流鼻水,甚至常常打噴嚏,聞到冷空氣或香水味就鼻子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卻被告知「不是過敏」,甚至使用抗過敏藥也沒有明顯效果?你可能不是得了「過敏性鼻炎」,而是另一種較不被大眾熟知的「血管運動型鼻炎」。 這兩種鼻炎症狀相似,卻有不同的成因與治療方式,若誤判,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長期吃藥卻無效。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這兩者的差別,並介紹一種嶄新的微創治療選擇:「後鼻神經消融術」,幫助你真正解決鼻子問題。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11日
郭美懿整理
94歲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7年,除了專心寫自傳並於2024年底出版,便鮮少出現在媒體面前。不過身為橋牌高手的他,上周末罕見出席第二屆「超級大專盃」全國橋藝大賽,以「台大智慧隊」隊長身份出賽,同隊還有全球知名橋牌國手黃光輝等人,連打兩天賽程依舊精神奕奕。過去有研究指出,橋藝運動集合心理學、機率、記憶力、分析力等理論與團隊合作,不只適用於商戰推理,更能鍛腦力、抗失智。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9日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今周刊編按:老人味雖然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但可能會影響社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老人味」通常是過了40歲後,因皮脂腺分泌、新陳代謝與免疫力變差後,身體所發出的一種很不友善的味道,在一些研究中,壬烯醛(2-nonenal)被認為是導致「老人味」的主要成分之一。 為什麼老人自己聞不到身上的「老人味」?黃軒認為,有可能是「嗅覺適應」,老人長期處於此氣味環境中,對這種氣味的感知能力逐漸減弱,甚至到最後完全無法察覺,但這個氣味卻足以影響其社交與人際關係。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8日
郭美懿整理
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口逐漸攀升,「牙齒脫落」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完全無牙除了喪失基本的發音和咀嚼能力外,還會導致臉型塌陷、營養攝取困難、社交窘迫以及生活品質下降等困擾。如果不願配戴「活動式假牙」,可考慮全口重建,目前有「植體支持性固定式假牙」和「植體固定可撤式全口義齒」兩大類,究竟怎麼選?優缺點有哪些?醫師一次說分明。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7日
郭美懿
父親節將至,除了送禮、吃大餐,不妨更進一步關心爸爸們最容易忽略的攝護腺健康問題。攝護腺癌已躍升為男性癌症第3位,尤其50歲以上男性風險逐年攀升,許多人因為夜尿、頻尿、小便卡卡羞於啟齒,但若長期未治療,除了會造成排尿困難、尿滯留、反覆泌尿道感染,還可能導致膀胱功能退化、膀胱結石,甚至腎臟損害等嚴重後果。醫師提醒,守護老爸健康,就從定期做PSA檢查、均衡飲食做起!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7日
郭美懿
台灣高齡化加速,許多長者雖然壽命延長,卻同時面臨身體退化、社交孤立與情緒低落等挑戰。即便現代醫療手段如抗憂鬱藥物、心理治療、穿顱磁刺激術等,能有效協助改善長者情緒,但許多患者症狀改善後,仍缺乏生活目標與被需要的感受。 英國自2019年起推動「社會處方箋」制度,讓醫師除開藥,也能轉介病人參與園藝、藝術、運動等社交活動,促進心理與社會連結的整體健康。精神科醫師陳俊霖指出,許多長者透過自然接觸與團體互動,不僅緩解焦慮與孤單,也改善睡眠與專注力,重拾生活節奏與價值感。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7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57歲藝人沈玉琳上月底(7/29)因身體不適緊急入院,一度傳出是猛爆性肝炎併發腦水腫昏迷,但親友澄清他沒有腦水腫、意識清楚,但病況仍讓人擔心。沈玉琳住院9天後,昨(8/6)親在社群發文證實自己罹患一種「白血球異常增生的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 「由於狀況緊急,我已經住院治療幾天了,療程會持續一段時間,接下來可能會暫時無法與大家見面。真的很感謝大家的關心與祝福,每一句鼓勵我都收到、都放在心裡,這些支持,會是我療癒過程中最強大的力量」。 沈玉琳也說,「請放心,我會好好配合治療、專心養病,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帶著笑容回到你們面前,繼續做我熱愛的事,過我喜歡的生活。我們後會有期 Together forever」。 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血癌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更名列男性癌症發生率第9名,包括台灣首富郭台銘的弟弟郭台成、藝人高凌風都因血癌過世。血癌有什麼症狀、該如何治療?為何令人聞之色變?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7日
薩希‧布魯姆
這年輕人才20多歲,但他知道如果不改變,他大概就完了。 高丹(Dan Go)成長在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他是菲律賓華裔移民的兒子,在他2歲時,為了尋找更多機會,父母決定舉家搬到加拿大。由於在學校受到其他孩子的嚴重霸凌,他從小就承受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他回憶起那些早年的痛苦,說道:「他們告訴我,我矮小、笨拙,永遠不會有出息。當你還是個孩子時,如果有人不斷告訴你某件事,久而久之你就會開始相信它是真的。」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6日
郭美懿整理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姿勢不良,加上日常生活中頻繁彎腰搬重物,容易導致下背部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等,腰痛也成為許多民眾的常見困擾。為緩解不適、減輕腰部負擔,許多人會選擇靠護腰來幫忙「撐腰」,但醫師不建議長期穿戴,以免造成「肌肉失憶」核心肌群功能下降,而休息時也應取下並規律運動訓練腰部肌肉,才能避免產生「靠腰依賴症」。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6日
NOW健康
忙碌的父親們,有多久沒關心自己的視力健康了?眼科醫師朱智盟提醒,許多成年人會定期安排健檢卻常忽略眼睛健檢。若發現視力模糊、夜間視力變差等狀況,應盡快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潛在眼疾,以保護視力健康,避免惡化。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6日
NOW健康
當社會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非藥物療法的關注逐漸升高,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油因具抗發炎及促進神經功能等潛在益處,成為不少研究焦點。不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提醒,魚油只能作為輔助,無法取代正規治療。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5日
NOW健康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疾病,發病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指出,恐慌常常是不可預期的突然發作,而發作前少有徵兆,但是嚴重發作時間都不長,很少超過半小時。恐慌症患者常擔心會隨時發作,發作頻率可能好幾個星期1次,也可能一天好幾次。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5日
基因醫師張家銘 、蔡佳伶整理
夏季天氣熱、水果爛得快,若只有些微一角發霉,到底能不能削掉再吃?醫師張家銘在粉專分享,黴菌不只是表面長毛那麼簡單,肉眼可見的霉斑只是冰山一角,「其實毒素早就滲進去了!」而且不只水果,蒜頭、生薑、年糕也是類似狀況,究竟什麼情況下可以繼續吃、一盒水果只有幾顆發霉也要整袋丟嗎?醫師給答案。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5日
林黛羚
根據日本R65不動產公司統計,超過50%的受訪者希望在家臨終;加拿大健康資訊中心(Canadian Institute for Health Information)的問卷結果也顯示,有高達四分之三的加拿大人希望臨終時能在家死去。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甚至觀察到,有些在醫院原本奄奄一息的病人,回到家之後狀況反而改善變好。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5日
郭美懿整理
近期中南部暴雨狂下,處現多處淹水災情,儘管西南氣流減弱,中南部雨勢逐漸趨緩,但仍要注意局部或零星降雨,其他地區則需注意午後雷陣雨。 不過這次暴雨成災,即使雨停了,仍要留心看不見的「隱形敵人」。醫師黃軒提醒,要留意災後3大隱形敵人所帶來的11種疾病,包括登革熱、屈公病、類鼻疽等。其中霍亂、登革熱、日本腦炎、破傷風等4種「嚴重恐致死」,並提出6大因應風災過後的防疫措施。 而兩波暴雨造成中南部嚴重淹水,民眾接觸污水、污泥,提高感染類鼻疽風險。截至7/29為止,今年類鼻疽本土個案已累計32例,其中2例死亡(均為丹娜絲颱風後高雄個案),創歷來新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未來1個月內為類鼻疽高峰期,民眾需提高警覺。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4日
NOW健康
肥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報導指出:全球有超過10億人體重過重,且數字持續增加中。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臺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約每2位成年人就有1位體重超標。肥胖不僅影響外觀,更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減重已不僅是為了追求美好體態,更是為了維護健康。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1日
NOW健康
勃起功能障礙不再是中老年男性專利,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正和中醫診所院長黃慶雲醫師指出,不良生活習慣、高壓工作及慢性病是年輕族群罹患此症的高危險因子,且常與心理因素高度相關。「硬不起來」或「硬度不足」不僅打擊男性自信,更可能影響親密關係。中醫治療性功能障礙,不只針對生理症狀,更強調從根本調理,重視整體氣血循環與臟腑平衡。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1日
郭美懿
許多民眾在冬天都有抽筋的問題,但為什麼偏偏有人在夏季猛抽筋?是缺鈣、缺鉀、要多吃香蕉嗎?醫師指出,夏季天氣炎熱,有些人晚間把冷氣溫度設定得較低,就可能導致睡覺時下肢循環變差,發生抽筋狀況。此外,夏天流汗過多,也可能使體內水分流失,造成抽筋、頭暈、噁心、尿量減少、胸悶與疲倦等熱痙攣症狀,兩者都是夏天常見的兩種抽筋模式。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1日
NOW健康
還記得2016年「藍瘦香菇」的影片在網路上瘋傳,今天邰智源擔任肥胖症衛教大使,親揭「難瘦」真相!他表示,肥胖症成因複雜,光是少吃美食、多走路、靠意志力,想要戰勝體脂肪,機率並不高,建議BMI≧27,尋求減重專業醫師協助。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1日
NOW健康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疾病,發病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指出,恐慌常常是不可預期的突然發作,而發作前少有徵兆,但是嚴重發作時間都不長,很少超過半小時。恐慌症患者常擔心會隨時發作,發作頻率可能好幾個星期1次,也可能一天好幾次。
閱讀更多
2025年08月01日
和田秀樹
與其活得長,不如活得有趣、有尊嚴。 在人生晚年依舊擁有主體性、選擇權。 日本熟齡精神科權威和田秀樹,專為高齡人士服務的精神科醫師,投入高齡醫療領域超過三十年,著有《幸齡人生70開始》、《如果活到80歲》、《高年級的理想姿態》等現象級暢銷書。 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與對高齡族群的深刻觀察,他歸納出80個貼近日常、簡單可行的快樂安老祕訣,讓每個人都能在人生下半場依然保有選擇權,活得有趣、活得自在。 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青春延長術」,不如學會善待自己、享受當下——這,才是通往幸福百歲人生的關鍵。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31日
實習記者 劉以樂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突破總人口的20%。但與「延長壽命」一同而來的,往往是長達數年的失能、慢性病與生活品質衰退。統計顯示,台灣人平均壽命雖超過81歲,不健康餘命卻將近8年,亦即臥床、慢性病纏身、失能等,需要他人照護或生活無法自理。當老化成為多數人都將面對的生命階段,我們該如何重新設計這段時間? 近年,一股「銀髮健身」的趨勢逐漸浮現:它不只是一場健康運動,更是對高齡照護、社會制度與生活想像的全面挑戰與重構。從醫院門診到社區健身房,從個人鍛鍊到跨部門合作,銀髮健身正悄悄改變台灣面對高齡的方式。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31日
照護線上
你知道嗎?國人一生中每4人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且首次發生骨折後,第二次再骨折風險高達50%!骨質疏鬆症正以無聲的方式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促骨生長藥物對骨質疏鬆症患者非常重要,在骨折發生前使用,可降低骨折風險;在骨折發生後使用,快速提高骨密度,也有助於預防再次骨折。」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30日
NOW健康
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24年發布的「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台灣整體得分為 81.67 分,僅略高於80分的合格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約 40.9% 的民眾表示睡眠狀況不佳,凸顯睡眠問題已成為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30日
郭美懿
綜藝主持人沈玉琳周一(7/29)驚傳疑因猛爆性肝炎就醫,一度傳出併發腦水腫昏迷、住進加護病房,但貼身助理回應沈玉琳是因為身體不適赴院檢查,並未住加護病房。最新消息則傳出他意識清晰、也無腦水腫。據了解,沈玉琳長期患有B型肝炎,上周錄節目時才分享自己2個月瘦身17公斤成果,但也被發現面色蠟黃、看起來很累,卻疑是猛爆性肝炎的前兆。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30日
照護線上
「那是一位40歲的婦人,身形瘦小但是肚子卻像懷孕般隆起,每次搭公車時,都有人主動讓座。」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經過檢查後,其實是重度腹直肌分離,分離的距離達到10公分。」 經過討論後,決定進行腹部整形手術,將分離的腹直肌縫合,同時切除多餘的贅皮。陳彥州醫師說,做完腹部整形手術後,腹部就全部變平了,而且只有住院一個晚上,在家休息一個禮拜,之後便回復正常工作與生活,恢復期比想像的短很多,讓她非常開心。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9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常言道:「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為守護國人健康,完成「健康台灣」之願景,衛生福利部就十大死因首位「癌症」進行加強防治。而對於衛生福利部所推動的公費肺癌篩檢,您聽說了嗎?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8日
NOW健康
臨床上發現,不少有耳鳴困擾的人也出現腦鳴現象,因而擔憂腦部是否病變或長瘤。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若腦部發生病變,通常會合併其他症狀,而非單純耳鳴或腦鳴。多數單純耳鳴或腦鳴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MRI)檢查後,並未發現腦瘤問題。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8日
NOW健康
睡不好,小心失智!林口長庚醫療團隊透過最新影像技術分析高齡長者腦部結構,研究證實 ,良好睡眠品質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維持認知功能。結果顯示,睡眠品質愈差者,腦淋巴系統清除功能及記憶功能均較差。至於睡眠品質良好者,其大腦核心區域的「結構」與「功能」連結之間合作順暢。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5日
NOW健康
台灣夏季高溫曝曬伴隨降雨,濕熱交替的氣候,容易使皮膚敏感者或皮膚病患者的代謝異常。中醫認為,此時外濕與內濕交互影響,將顯著增加濕疹和汗皰疹的發作機率。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5日
NOW健康
家中長者是否受關節退化困擾?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膝蓋病變,多見於年長者,主因多為內側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骨骼異常增生、關節腔變窄所致。重仁骨科醫院梁峻銘院長提醒,若未及早治療,嚴重恐造成雙側關節磨損、疼痛變形,進而影響行動能力。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5日
好食課/李宜樺營養師
當長輩吃飯越吃越久、常常嗆到水或咳個不停,就要小心,這可能是吞嚥困難的警訊!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5日
優照護
「你跟媽最近狀況都好嗎?」曹小姐對著話筒詢問。 「我都還好,你媽的狀況,她說她要自己說」曹先生這樣回答。 「我…很…好」曹太太用緩慢而用力地回答曹小姐的問題。 原本不期待能聽到母親的聲音,曹小姐在電話那頭激動不已。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4日
照護線上
「有位中年男性患者最初因嚴重蛋白尿前往腎臟科就診,經腎臟切片確診為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後,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李欣學醫師表示,「患者相當配合,積極接受治療,後續也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以鞏固療效。」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3日
蔡佳伶整理
炎炎夏日來臨,最讓人期待的莫過於一杯冰涼的手搖飲,或是一碗沁涼的剉冰。許多人認為「不吃冰就不像夏天!」但你知道嗎?從中醫角度來看,夏天吃冰雖然涼快,卻可能帶來身體不適,甚至讓你越吃越沒精神、容易中暑! 究竟夏天能不能吃冰?怎麼吃才不傷身?中醫有一套聰明的消暑養生吃法,以及11種養心安神的食材,如銀耳蓮子湯不僅潤肺養顏,也能改善失眠與心神不寧,甜甜好養生。教你涼得其法又顧好身體。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3日
黃偉輔/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控糖不是越低越好,高齡控糖更要拿捏得宜! 奇美醫院利用連續血糖監測器(CGM)及整合照護,讓長輩穩穩控糖。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3日
數位內容部
黃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疾病,當皮膚、眼白、甚至尿液出現明顯發黃時,可能是肝炎、膽結石、肝硬化所引起,也可能是肝癌、膽管癌、甚至「癌王」胰臟癌的前兆!醫師提醒,黃疸初期不易察覺,但出現眼白泛黃、皮膚變黃、尿色深如紅茶、糞便顏色變淡、皮膚癢等5項症狀,應提高警覺。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3日
柳秀穎、郭美懿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疾病,發病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常常是不可預期的突然發作,而發作前少有徵兆,但是嚴重發作時間都不長,很少超過半小時。恐慌症患者常擔心會隨時發作,發作頻率可能好幾個星期一次,也可能一天好幾次。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3日
照護線上
胃癌和食道癌早期常沒有明顯症狀,單靠感覺往往錯失治療時機。醫師提醒,有胃癌或食道癌家族史、年過40歲、長期抽菸喝酒或服用止痛藥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隨著檢查技術進步,除了傳統胃鏡,也有經鼻胃鏡、無痛的膠囊內視鏡等選擇,能依病人狀況挑選合適方式,避免延誤診斷。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2日
數位內容部
高血壓是許多重大疾病的根源,國人十大死因中包括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都與此相關。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13年十大死因統計,高血壓性疾病的標準化死亡率由112年的16.5%下降到113年的16.0%,是近年首見稍降,顯示國人對血壓控制與慢性病預防的努力開始展現成效。國健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呼籲,18歲以上民眾一年一次722在家量血壓,並發展「安心血壓站」認可機制,未來連鎖超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能提供民眾便利且正確的量血壓服務。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2日
NOW健康
隨著氣溫攀升,身體也容易悄悄「上火」──舉凡嘴破、長痘、喉嚨痛、失眠等,都可能是體內過熱的警訊。那麼,火氣大該怎麼辦?吃什麼、喝什麼最有效?本文為您整理網友熱議的「降火氣飲食」,從日常蔬果到涼補湯品,助您清熱退火,輕鬆擺脫火氣大的困擾!《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降火氣飲食」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8大降火氣食物有哪些。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1日
聯合報/ 記者 沈能元
今周刊編按:林口長庚醫重症名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國晉驚傳週日(7/20)猝逝!據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前主任周嘉裕於臉書轉述,高國晉在林口辦公室昏厥倒地,被發現時已喪失知覺、無心跳血壓。儘管緊急搶救並裝上葉克膜,但仍不幸辭世,享年59歲。 據了解,高國晉1年多前也曾發生過類似狀況,在國泰醫院放過1個心臟支架。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也在臉書悼念,表示去年就得知高國晉裝了支架,特別叮囑他要注意身體。「他還微笑地跟我說:會啦!但是該做的一定還是得做啊。」 而林口長庚也在稍早發出生聲明,表示高國晉醫師專精重症照護領域,對全國急重症及韌性醫療的推展貢獻良多。醫界痛失英才,同仁深感哀傷;但為尊重家屬情緒,先謝謝各界關心,也祈請各界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 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高國晋也是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之一,積極投入防疫政策規劃與決策工作,為新冠重症患者的守護者和新冠重症醫療照護品質提升的推手,功不可沒。疾管署沉痛表示,高國晉是疾管署長年倚重的合作夥伴,對我國傳染病防治的推動貢獻良多,「他以深厚專業、溫暖態度,陪伴我們走過疫情艱難時刻。」 心臟疾病長期佔據國人十大死因前2位,排名僅次於惡性腫瘤(癌症)。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長逸表示,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胸悶、胸痛,有重物壓在胸口的感覺,疼痛感延伸至左肩、脖子和上臂。部分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但也有沒有任何症狀表現的患者。 許多人對心肌梗塞抱有迷思,以為只有年紀大、不運動、冬天才會發生,事實上年輕人、運動選手罹患急性冠心症,以及夏天高溫誘發的案例並不罕見。除此之外,裝置支架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心臟疾病,其實心梗極易復發,且第2次發作奪命機率高。唯有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適當的運動、規律返診追蹤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閱讀更多
2025年07月21日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彥伯、郭美懿整理
編按:中華職棒台鋼雄鷹隊洋將「魔鷹」愛妻來台相聚,卻在飛機上不明原因OHCA (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航班抵台落地後緊急送醫搶救,卻仍回天乏術,震驚各界。而原本預定參與明星賽的魔鷹臨時退賽返家處理後事,隨後在IG發文哀悼亡妻,深情告白摯愛:「我在天堂的女王,我將永遠愛妳!」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彥伯指出,長時間久坐沒活動,可能造成下肢靜脈血液不易回流,血液變濃稠,導致靜脈血管內出現微小血栓,造成下肢腫脹不適。假若血栓脫落,更可能順著血流進入心臟、最終堵塞肺動脈,導致肺栓塞,引發嚴重的缺氧甚至休克、猝死,也就是所謂的「經濟艙症候群」。 醫師建議,無論是長時間搭機、搭車,或是居家辦公久坐,都要記得多喝水、多起身活動,至少每坐50分鐘要起來活動10分鐘,甚至可設定手表或手機鬧鐘提醒自己,避免血栓形成。 (原文刊載於2023/11/15,更新時間為2025/7/21)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