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郭美懿整理
7-11將經典統一布丁「翻轉」,引發搶購熱潮,更有手搖飲業者同步推出「翻轉珍珠奶茶」,再掀甜品旋風。但無論是翻轉布丁或翻轉珍奶,所含糖份也「翻轉到天邊」!醫師與營養師提醒,有三高、糖尿病族群別貪一時口腹之慾,可聰明搭配蛋白質、膳食纖維或茶多酚,延緩糖份吸收,避免血糖飆升。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3日
高敏敏營養師
明明沒吃很多,為什麼體重還是默默往上飆? 小心啦~其實魔鬼都藏在日常小細節裡! 有些壞習慣不知不覺就會讓你發胖,快來看看這 10 個隱形肥胖陷阱,你中了幾個!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3日
李芷誼整理
我們從小就被衛教應該要「好好刷牙」,保持口腔衛生。但什麼才叫做「好好刷牙」? 有的人每天刷三次牙,卻還是常常蛀牙,經常出入牙醫診所,年紀大了之後更開始出現「牙齦發炎、出血」、「牙周病」、「牙結石」等狀況。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主治醫師莊雅淳提到,除了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之外,「使用正確的方式和工具刷牙」才是保持口腔健康的關鍵!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3日
柳澤綾子
常聽人說自己血壓低,早上起床很痛苦,印象中,這樣的年輕女性似乎特別多,乍聽似乎言之成理,但血壓低與早上起不來真的有關係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2日
郭美懿整理
臺大中文系教授、知名作家蔡璧名驚傳於週二(10/21)過世,享壽60歲。蔡璧名為莊子思想名師,著有《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從心開始》等書,她在臺大開設相關課程也十分受歡迎,而臺大中文系今天於官網發出訃告,證實噩耗,也讓學生與讀者們感到不捨與惋惜。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2日
今周刊編輯團隊
2015年,聯合國公布17項SDGs永續發展目標,走過10年,台灣持續在這場耐力賽穩健前行。《今周刊》連續6年進行「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今年拿下「永續創新獎」社會力首獎的屏東縣,用獨有的創新政策,寫下令人驚歎的永續篇章。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郭美懿整理
76歲女星潘迎紫返台擔任金鐘60頒獎嘉賓,不僅凍齡不老驚艷各界,她大方展露「二頭肌」瞬間登上熱搜,而她說「做運動不是為了漂亮,是為了骨質不疏鬆」,也引發大眾對防治骨鬆的關注。 研究顯示,50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屬骨鬆高風險群,停經後女性風險更大幅攀升。但「養骨本」不能只靠運動,飲食也很重要,成人每日應攝取約1000毫克鈣質,也應適度接受日曬、補充維他命。另外,保持自己「不跌倒」很重要,培養下肢肌力與平衡感,才能降低跌倒骨折風險。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學老誌/林立寧 欣寧身心診所院長
剛滿50歲的小慧發現體力變差,對同事愈來愈不耐煩。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專心準備會考,想到公公要有人陪同回診,聽到工作群組又提醒要重新準備隔天的會議資料。腦中一團混亂之際,胸口一緊,淚水竟從一向樂觀的她眼中傾瀉而下。 小慧的經歷不是特例,而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類似經驗。40至65歲的中年轉折期,面對身體機能改變、家庭角色轉換、職涯變化與調適等議題,許多人會經歷情緒困擾。這個階段中,不少人出現憂鬱症狀,卻常被誤認為「正常的中年危機」而遭忽視。然而,若能適當理解、預防與治療,初老憂鬱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身心狀態。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1日
劉博仁/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吃對食物才能有效防癌!但你知道吃什麼才是對的嗎?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列出「四類防癌食物」,除了眾所皆知十字花科蔬菜之外,菇類、 薑黃、Omega-3等不只能有效幫助身體排毒,更可以強化免疫系統、抑制癌細胞,而且不只是「偶而吃」,要將其融入日常飲食「天天吃」,才是能夠預防癌症的關鍵。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20日
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羅世倫
傷口的成因很多,有急性的擦挫傷、撕裂傷或燒燙傷,也有一直不易癒合的慢性潰瘍。那所有的傷口治療都是一樣的嗎?那可不一定。 傷口治療有一定的基本原則:需要定期清潔傷口與換藥,不宜接觸生水避免感染,並使用紗布或人工敷料覆蓋傷口,持續觀察傷口的變化而適時就醫。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7日
柳澤綾子
有時候,人就是會莫名情緒低落,有氣無力,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只想整日耍廢。別說是懶得做飯,連外出吃飯都嫌麻煩。這樣的心累,相信大家都懂。 染上風寒感冒、體力不濟、免疫力低落,人也會變得倦怠沒食慾,若想要早日從這樣的低谷深淵中爬出來,不多補充點營養是很難辦到的。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7日
郭美懿整理
許多人為了減重或控制血糖,常把白飯視為禁忌,網路更瘋傳煮飯時「加水多寡」會影響血糖上升速度。但農糧署粉專分享,控醣不能只靠「煮飯減少加水量」,整體飲食結構對血糖的影響才更大。而且煮飯加水量減少、米飯口感偏硬,還可能消化不良。真正有效的作法是「適度加工」,譬如冷飯、隔夜飯、搭配雜糧或糙米,都有助增加抗性澱粉、穩定血糖。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6日
基因醫師張家銘
很多人在門診時會問我:「醫師,我幾乎不太流汗,這樣正常嗎?」其實每個人都會流汗,但大多數人從來沒有仔細想過,汗水到底代表什麼?它只是身體散熱的工具嗎?還是隱藏著更多健康的訊號?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4日
李政家
光不是毒,也不是藥,而是人體設計裡最原始、最重要的節奏來源。當代許多慢性疾病的背後,可能藏著一個被忽略的關鍵:我們的身體正逐漸「缺光」。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4日
整合傳播企劃製作
俗諺有云:「不知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在人人談癌色變,癌症連續四十三年蟬聯臺灣十大死因之首,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下,「預防勝於治療」才是鐵律。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4日
郭美懿
為紓解全台病床不足與偏鄉醫療資源不均問題,衛福部健保署自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納入健保給付新制,開放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脊椎感染、敗血性關節炎、心內膜炎、術後及醫療器材相關感染等9大感染症適用。 只要患者病情穩定、能自理生活,就能透過「門診點滴」完成療程,不必長期住院,為高齡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郭美懿整理
地中海飲食被譽為全球最健康的飲食方式,長年穩居「世界最佳飲食法」榜首,即使近年生酮、低碳飲食走紅,仍被醫界與營養學界推崇。不過許多人覺得,地中海飲食與我們距離遙遠,起司、堅果與豆類等食材,似乎以很難應用在台灣餐桌。對此,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劉博仁分享台版「地中海飲食」食材,強調不是「硬吃橄欖、起司」才算,而是遵循「多蔬果、多全穀、多好油脂、多魚類、少紅肉」等重點,搭配台灣在地食材,一樣能達到護心抗癌、延壽養生的效果。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照護線上
由一節節的脊椎骨層層疊起的脊椎是撐起我們直立的重點,每天負擔著全身的重量。若這些骨頭中出現了裂縫,可能就會出現撐不住的狀況,讓我們的脊椎垮下,因此這樣的脊椎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很容易影響到姿勢。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13日
照護線上
走兩步就喘,180cm壯漢硬是瘦成皮包骨! 有名四十多歲的原住民病人,因冠狀動脈疾病,左心室射出率只有18%,病房裡他瘦弱得幾乎認不出來。 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搶救後,如今不僅體力恢復、身形壯實,還能在部落健步如飛。連醫生都慶幸:「我們救了這個家庭……」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郭美懿整理
據2021年健保資料統計,全台有7.7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大多於55至60歲之間發病,且目前無法根治,患者只能學習共處。不過長期口服左旋多巴藥物後,常會出現藥效波動現象,一旦藥效減弱,整個人就會「斷電」,身體癱軟無法移動。醫師提醒,若經過藥物調劑仍無法改善且嚴重影響生活,可以考慮實施「深部腦刺激(DBS)晶片植入手術」,幫助患者從重度僵硬、跌倒頻繁的困境中走出,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郭美懿整理
最近老爸看電視總是音量過大、問他事情答非所問?要不就是老問:「你說什麼?講大聲一點!」一般人以為老化自然聽力不佳,但其實聽力退化並非單純老化現象,只要及早發現介入仍能有效改善。不過有些長輩就算配戴輔聽器或助聽器,效果仍不佳,可進一步評估植入人工耳蝸,是重度聽損者的另一項介入選擇。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9日
郭美懿
「許多女性對乳癌存在迷思:我運動、生活作息正常、什麼都不敢吃、什麼東西都沒摸到…怎麼可能得了乳癌?」北醫乳房醫學中心教授杜世興說,事實上早期乳癌絕大部分沒有症狀,一旦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都已是晚期了。杜世興直言,攔阻乳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檢,透過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在乳癌零期揪出癌細胞,掌握99%存活率!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8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
編按:研究發現,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胰臟癌都可能與遺傳基因變異有關,許多人得知家人罹癌,都會疑問:「媽媽罹患乳癌,這樣我是不是也一定會得?」目前已能透過基因檢測評估個人風險等級,但哪些人需要做呢?就讓馬偕紀念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張源清醫師告訴你3大關鍵必知。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8日
郭美懿
曾以《好小子》系列走紅的演員顏正國,昨(10/7)日傳出因肺腺癌離世,享年50歲。好友「鋼鐵爸」阮橋本昨天晚間代表家屬露面受訪,透露顏正國去年10月檢查出罹患肺腺癌末期,當下他自己跟家人都無法釋懷,但仍提起勇氣、生存意志,跟肺腺癌對抗了1年,卻仍不敵病魔辭世。 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其中約有5成為肺腺癌,而女性肺癌病人罹患比例更達7成。台大肺癌權威陳晉興形容,肺癌發展速度之快如高鐵直奔終點站,「可能第1期就直接變成第4期!」千萬不能僥倖。由於早期肺癌幾無症狀,一旦出現咳血、聲音沙啞、呼吸喘或骨頭酸痛時,通常已是存活率不高的晚期。為把握90%的早期肺癌存活率,超過45歲「只要有在呼吸」,就應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8日
蔡佳伶整理
近日,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泡熱水澡竟然可以養肌。但想靠泡澡養肌,並不是水越熱、時間越久就越好,適當的水溫與時間,才能讓身體在放鬆中達到效果。 他也強調,有慢性病或心臟病史的朋友,一定要先和醫師討論,避免過度升溫造成身體負擔。量力而行,才是真正安全的保養之道。 泡熱水澡要注意哪些事項?5大原則一次告訴你──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8日
柳澤綾子
「我的飲食一向清淡,應該不至於攝取過量鹽分。」 「我吃東西重甜不重鹹,不必擔心吃太多鹽巴。」 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鹽巴充斥在我們的飲食中,遠遠超乎你我所能想像。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8日
照護線上
「有位七十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患者,他第一次接受透析是因為高血鉀症且全身無力。」大雅長安診所院長呂國樑醫師表示,「後續,患者開始長期在診所接受血液透析,每週三次。 但是,在非透析日還是常常出現全身無力或心跳過慢的情況,而需緊急送醫。急診的檢查結果顯示血鉀偏高,然而患者對陽離子交換樹脂的治療接受度較差,導致高血鉀問題反覆出現。」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曾以《好小子》系列走紅、代表台灣電影黃金年代的童星顏正國,驚傳於今(10/7)日下午因肺腺癌4期病逝,享年50歲。他的一生如戲,從叛逆少年到浪子回頭,執導電影《角頭2》再創事業顛峰,最終卻因病早逝,讓人不勝唏噓。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郭美懿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對花蓮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不少熱血民眾湧入災區當起「鏟子超人」協助災區復原,但志工遭淤泥中的鐵釘、碎玻璃等尖銳物刺傷腳底事件頻傳,更有一位挖土機行老闆在救災過程中受傷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不幸於中秋夜過世。 醫師提醒,即使是小傷口也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如果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就要立即就醫治療。而志工與災民在積水、泥濘中清理環境,也可能因傷口接觸或呼吸到泥水,感染「類鼻疽」,其潛伏期最長可達21天,嚴重導致「細菌把肺部吃破開洞」。去年全台因類鼻疽死亡者高達21例,而截至10/7為止,今年已有11人因此離世,鏟子超人們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李政家
現代生活讓我們的身體像電池一樣,不斷消耗電子。 電子是細胞運作、粒線體合成能量(ATP)、修復組織和抵抗自由基的重要「燃料」。 缺乏電子,就像電池沒電一樣,細胞效率下降,容易疲勞、發炎,甚至加速老化與慢性病發生。 因此,「為自己充電子」並非科幻概念,而是維持身體能量平衡、促進健康的新思維。 透過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方法補充電子,身體才能保持活力、修復能力與抗氧化力,真正做到從內而外的健康。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柳澤綾子
腳後跟像砂紙一樣粗糙,連走路都令人感到不自在。勾破絲襪不說,枉費精心打扮,穿著款式時髦的涼鞋,腳後跟卻龜裂脫皮,實在尷尬……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
台灣人常見的10種生活習慣,讓塑化劑慢慢偷走你的腎功能! 你有邊滑手機邊吃東西嗎?你經常露營野餐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餵小孩?你喜歡咬咬筆蓋橡皮擦?你喜歡外帶便當熱湯?你經常微波剩飯?小心你的腎臟正陷入塑化劑毒害風暴中。 許多材質不良廉價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往往含有超標的塑化劑重金屬等,加上手機使用時間過長會讓手機溫度上升,更加速塑化劑的釋出,當你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手中沾滿了塑化劑就直接吃進肚子了…… 還有哪些你可能天天都在做的傷腎惡習,「這種」你一定沒聽過!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7日
郭美懿整理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工作、人際、家庭壓力接踵而至,即使沒有當下反應出症狀,卻可能隱隱埋下健康疾患!中醫師指出,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感到「說不上哪裡不對,但就是不舒服」情況,可能正是五臟發出的求救訊號,建議從飲食、生活作息等方面調整,也可以嘗試穴位保健,在日常之中好好照顧自己。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5日
郭美懿整理
中秋節前夕爆發重大食安危機!屏東一家黑心食品廠「百威食品有限公司」被查出,使用工業級雙氧水浸泡病變豬大腸,漂白後再販售,全台已有3.7公噸毒豬腸流入市面,其中甚至包括西門町知名小吃「阿宗麵線」、寧夏夜市「林記麻辣臭豆腐」。 毒物專家顏宗海指出,不肖業者使用「工業級雙氧水」浸泡漂白「病變豬大腸」,可能害消費者吃下重金屬與病菌,「一般烹飪溫度無法將毒素破壞掉」,不只造成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嚴重還會導致肝腎損傷、神經病變。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5日
郭美懿整理
在新冠疫情期間堅守防疫前線、被譽為「防疫五月天」之一的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近日驚傳罹患胃癌。媒體報導他已在台北榮總接受治療多時,莊人祥本人也於昨(10/4)深夜在臉書發文親自證實:「我確實在去年(2024)初,疾管署署長任內診斷出胃癌,目前恢復得很好。這也是我說祖上有燒香,讓我身體恢復健康。」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5日
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
編按: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9年統計,全台約有200~400萬人有失眠困擾,光2023年一整年,全台醫療院所開出的安眠藥就高達11億顆。而慢性失眠者以熟齡族群居多,50歲以上失眠人數比率更高達55.1%。 過去談到睡眠問題,多著墨在飲食或生活習慣,如避免咖啡因等刺激食物、睡前不接觸3C產品、白天有足夠日照等。但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卻指出,寢具床單的顏色,其實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影響因素,一旦選錯顏色,恐怕會讓你整夜失眠還不自覺!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3日
中時新聞網 楊婕
吃對食物能幫助降血壓,醫師洪永祥指出,一名55歲上班族因身體不舒服就診,發現血壓竟高達150 mmHg,得靠藥物控制,但透過運動、多吃蔬果、戒除壞習慣並減重後,藥物慢慢減少,最終成功停藥。洪永祥表示,患者在改變期間吃了許多木瓜,其富含的鉀與鎂,對血管的放鬆相當有助益,能幫助降低收縮壓。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3日
數位內容部整理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病小痛,例如感冒、腸胃不適、扭挫外傷等,除了西藥之外,家中醫藥箱其實也能準備一些常用中藥材,為健康提供即時幫助。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2日
羅素‧瑞特、喬‧羅賓遜
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老年人產生的褪黑激素比年輕人少。 此外,他們在夜間較早開始產生褪黑激素,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清晨較早就停止生產。 老年群體中,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她們晚上會比較早想睡覺,早上醒來的時間也比較早。有趣的是,調查顯示女性上床睡覺的時間跟男性差不多,但她們早上可能較早醒來。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長女性不滿意自己的睡眠品質:她們的總睡眠時數較少……
閱讀更多
2025年10月01日
郭美懿整理
中秋團圓少不了烤肉、月餅與柚子,但在歡聚氛圍中,也暗藏飲食與用藥的健康風險。阮綜合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蕭偉成醫師提醒,教師節連假後門診病患暴增,不少人因提早慶中秋「月餅、柚子吃太多」出現腸胃不適,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如果同時服藥,更要特別留意柚子與藥物的交互作用。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30日
羅素‧瑞特、喬‧羅賓遜
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導致自然殺手細胞活性平均降低了28%。鑑於褪黑激素能刺激自然殺手細胞,這種降低可能就是因為缺乏褪黑激素。 為了維持應有的褪黑激素配額,你的生活型態可能需要做一些改變。首先,你可能需要增加白天接觸光線的時間。達到理想的健康安適需要多少日照呢? 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是提高光照的理想方式。白天「曬曬太陽、休息一下」或在戶外吃午餐,就能帶來很大的改變。 然而,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你也應該保護眼睛。訣竅是,選擇一副可以抵擋紫外線但色調較淺的太陽眼鏡,這樣才能讓適量的光線進入眼睛……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7日
郭美懿
超勵志!年過40,還能不靠藥物、瘦瘦針成功瘦下來!42歲的衛福部彰化醫院個管師吳雅婷,靠著嚴謹飲食調控及增加身體活動量,花400多天成功甩重51公斤;從體重破百、BMI值38.3,到如今53公斤、BMI值19.5,幾乎減掉「1個自己」,用毅力寫下身體年齡回春42歲的奇蹟。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郭美懿
癌症已連續43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確診,且患者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為喚起市民對癌症篩檢的重視,新北市政府攜手《今周刊》於9月26日舉辦「新北防癌行動一起GO健康論壇」,邀請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北醫乳房醫學中心教授杜世興,以及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同台開講,分享如何防治癌症,並號召里長、市府志工及市民朋友齊聚一堂。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劉博仁/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早餐不是隨便填飽肚子就好,它就像一天的「開機鍵」,會影響到上午的精神、血糖的穩定度,甚至長期下來會不會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或肥胖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中時新聞網 楊婕
台灣女性不抽菸,肺癌率卻高美國數倍,醫師蕭捷健指出,除了空氣污染,每天都在使用的炒菜油也可能是成因,當油溫超過發煙點,就可能產生致癌的丙烯醛,因此,依據烹調方式挑選不同發煙點的油相當重要,酪梨油、苦茶油屬高發煙點油品,是煎、炒、炸的首選,若選用低發煙點的油來高溫爆炒,會比吃炸物還傷身。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6日
郭美懿整理
全台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近8萬人,65歲以上盛行率約1%,且伴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相應增加,逾80歲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更高達4%。巴金森氏症為一種慢性、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典型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手部在休息時抖動)、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及步態不穩等。 但有些人突然出現上述症狀,卻有可能是藥物引起「類巴金森氏症」,若能及早停藥,多數症狀可改善甚至消失;但若停藥過慢或持續使用高風險藥物,有些患者可能產生終身後遺症。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NOW健康
近年來養生文化盛行,從保健食品、中藥材到天然草本飲品,逐漸融入國人日常。日前一則新聞檢驗報告指出,市售枸杞等產品「檢出」重金屬殘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由於部分消費者誤以為該訊息出自消基會,消基會特別澄清,該報告並非由本會發佈。此報導造成社會震驚,然而社會大眾在面對重金屬殘留議題時,仍須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關於中藥材與蔬果中檢出重金屬的新聞,引發消費者對食品與藥材安全的疑慮。重金屬如鎘(Cd)、鉛(Pb)、砷(As)及汞(Hg),其實是自然界土壤中原本就存在的元素,並非全然來自污染……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4日
照護線上
數十年來,肝癌一直都是台灣重要的癌症死因,對國人健康造成重大威脅。嘉義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張德生主任指出,由於肝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必須透過檢查才能夠發現,所以許多患者會在較嚴重時才確定診斷。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約有三成患者在確診肝癌時已為晚期[1],大多無法接受手術,僅能以藥物治療為主[2]。晚期肝癌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病程進展可能相當迅速。
閱讀更多
2025年09月23日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郭志東
當心臟病發作時的每一分鐘都在與生命拔河,掌握正確的辨識與處置知識,有可能讓一條寶貴的生命得以挽救!心臟內科醫師郭志東詳細解析,如何辨認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正確處置方式,教導讀者掌握:心臟病發作時到底應該怎麼做?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