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慷慨

顯示第 516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82

別等退休,才驚覺該做些什麼!10件事教你:運用想像力,勇敢開拓第二人生

tCol 2020-07-06

馬帝亞斯.伍爾維奇, 布魯斯茅設計團隊

別等退休,才驚覺該做些什麼!10件事教你:運用想像力,勇敢開拓第二人生

「退休」恐怕是整個社會發展中最糟糕的觀念之一,我們可能因為厭惡原來的工作,而殷殷期盼解脫的那天,但千萬不要等到退休才驚覺該去做些什麼。

閱讀更多

50歲後,成為被記得的人!吳若權:3條件讓自己被信任、託付,人生更意義非凡

tCol 2020-06-15

吳若權

50歲後,成為被記得的人!吳若權:3條件讓自己被信任、託付,人生更意義非凡

若要在別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讓對方記得你。想要有好的口碑,至少需要以下三個條件: 1.一致性;2.獨特性;3.利他性。而且缺一不可。

閱讀更多

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投資錢滾錢,怎麼辦?學會這5招,打造你的財富增值系統

tCol 2020-05-06

喬治‧山繆‧克拉森

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投資錢滾錢,怎麼辦?學會這5招,打造你的財富增值系統

你們大家都知道,依照巴比倫的傳統,富家子弟總與父母同住,以便將來繼承家產。阿卡德卻不認同這套傳統。因此,到了諾馬希爾足以繼承家產的年紀時,阿卡德便把他喚來跟前諄諄教誨:

閱讀更多

中年後不做好人,做「有氣質」的人!自信、慷慨、保持界線,這是50歲的修養

tCol 2020-05-06

加藤惠美子

中年後不做好人,做「有氣質」的人!自信、 慷慨 、保持界線,這是50歲的修養

不要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物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不要為小事抓狂是另一種方法。

閱讀更多

把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向卡內基學快樂生活:就讓我們掌握今天,活在當下

tCol 2020-05-04

劉炯朗

把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向卡內基學快樂生活:就讓我們掌握今天,活在當下

卡內基(Dale Carnegie) 是美國人際關係學和勵志學大師,出生於一八八八年,一九五五年去世。他的著作到現在仍廣為流傳,被大家反覆誦讀。最知名的著作是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八十年來,賣了一千五百萬本,被視為社交技巧的聖經。其他著作包括一九四八年出版的《怎樣克服憂慮和開始生活》和《有效的公開演講的捷徑》。卡內基的書裡經常使用很多真實的小故事,闡述許多深邃又充滿智慧的理念。

閱讀更多

孩子長大後,只有缺錢時才想回家...一個故事體悟:空巢期,來得比想像中更快

tCol 2020-04-29

馬克西姆.萊奧, 約亨.古奇

孩子長大後,只有缺錢時才想回家...一個故事體悟:空巢期,來得比想像中更快

我太太帶著同理心的語氣說,她很擔心我。身為父母又人到中年,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孩子長大了,夫妻因此被強迫重新在一起,而且突然之間,巢裡空了的感覺會突然湧現。

閱讀更多

50歲後的財務規劃,就是別再給子女金援!讓孩子獨立,你一定要放下這件事

tCol 2020-04-11

李佳蓉

50歲後的財務規劃,就是別再給子女金援!讓孩子獨立,你一定要放下這件事

從事保險業多年,一路走來,很多客戶都變成了朋友,我也看著他們的孩子一天天長大。理論上,當孩子踏出校園、進入社會,父母就可以卸下肩頭重擔,過起輕鬆的人生,然而,成年兒女無法經濟獨立,倚靠父母的收入度日,這樣的「啃老」例子也時有所聞。

閱讀更多

中年後的「負面情緒」是珍貴的禮物!先「這樣」轉念,活在當下才不是空談

tCol 2020-03-25

李燕

中年後的「負面情緒」是珍貴的禮物!先「這樣」轉念,活在當下才不是空談

把焦點重新放回自己身上,讓自己每一件事、每一天都很舒心,學會用意識創造實相,立刻把負面思緒拉回當下,不要讓想像力的恐懼殺死自己。

閱讀更多

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新冠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張淑芬還有這一招

tCol 2020-03-06

林韋伶

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新冠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張淑芬還有這一招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對於公益不遺餘力,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即登高一呼,台積電員工紛紛 慷慨 解囊,捐款採購食物、補給品,供應第一線防疫人員食用,張淑芬也同時分享她個人防疫小撇步:「運動、曬太陽、勤洗手、戴口罩,並且用熱鹽水漱口。」

閱讀更多

破口大罵、情緒暴走,你會和這樣的人做朋友?50歲後,做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tCol 2020-03-02

老楊的貓頭鷹

破口大罵、情緒暴走,你會和這樣的人做朋友?50歲後,做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我瞬間覺得,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不是手裡的武器有多先進,不是銀行帳戶裡的餘額有多可觀,不是腦子裡的人生哲理有多深厚,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有多強。這種人厲害的不是引擎,而是剎車;拚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