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活著

顯示第 415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人絕不可能因老而好,生活永遠都需非常努力!晩年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

tCol 2024-09-10

蔡穎卿

人絕不可能因老而好,生活永遠都需非常努力!晩年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

查理•芒格過世後的第二天,是我們每個月照例開課的「媽媽一日學校」。這堂課的閲讀部分,早在一個月前就預定好了,很湊巧地,我打算帶大家讀《窮查理寶典》中的幾個文段。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讀書這件事是個人的功課。知道一本書,並不代表知道的人想讀那本書;有時候,主動談起某一本書的人,稍微深談才發現當事者並未真正讀過那本書,只是知道這是一本經典或暢銷作品。所以,儘管這十年來,我經常和學生們談起這本書,但在這堂課中,我並不打算概述或介紹書的內容,而只是截取其中幾句自己深有體會的話,提出來和大家討論。這樣,有興趣的同學回家自然會去找書來用功,不用我強力推薦。

閱讀更多

媽「留一口氣回家」卻受折磨,她成宗教師為上萬人送行…釋普安: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善終做準備

tCol 2024-09-09

郭美懿

媽「留一口氣回家」卻受折磨,她成宗教師為上萬人送行…釋普安: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善終做準備

想像中,出家人的修行不沾凡塵,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顧問釋普安卻「入世」得很。安寧病房的工作,讓她經常需要握著臨終病人的手,或試圖平靜面對至親即將離世而歇斯底里的家屬。她照顧的也不只是佛道教徒,更多是其他信仰或無神論者,甚至打破戒律,陪著病人一起翻聖經、唱詩歌。18年來她如同擺渡人,為上萬名病患送行,有市值逾百億的企業總經理、不識字的童養媳阿嬤、也有大半輩子關在監獄裡的黑道流氓,甚至是出生僅48天的新生兒。她說,來到臨床後,對「苦難眾生」4個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安寧病房,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閱讀更多

傷心夠了才「滿足」…熊美玲找回名字、走自己的路,告白摯愛林秋離:謝謝你「放我飛」

tCol 2024-09-05

郭美懿

傷心夠了才「滿足」…熊美玲找回名字、走自己的路,告白摯愛林秋離:謝謝你「放我飛」

採訪約在金曲獎過後1個多月,熊美玲為走紅毯所染的那頭紫髮,已褪成近似銀白的淡亞麻色,她笑著說:「我想染成跟秋離老師一樣的顏色,我好想變成他!」變成一個人的樣子,不是單純的仿聲,而是把摯愛活回來;然而轉變,也是找回自己的過程。熊美玲說,嫁給林秋離之後,人生長達20年幾乎沒有聲音,「因為我老公太會說話了!」直到丈夫過世後,她出專輯《一路平安》、入圍金曲4大獎,回過頭來肯定自己,這才發現丈夫留下的最後禮物:「他是放我飛,是讓我自由自在做自己!」

閱讀更多

算命師斷言活不過半百,她年年寫遺囑「重生」!中年後學會整理人生:勇於拒絕,活成想要的樣子

tCol 2024-08-29

郭美懿

算命師斷言活不過半百,她年年寫遺囑「重生」!中年後學會整理人生:勇於拒絕,活成想要的樣子

源自日本的終活,意指「為了人生終點而進行的準備活動」,目的在於對人生最後一哩路預作準備,消解了對死亡的不安,讓人不留遺憾與負擔的告別。這包括整理財務狀況、預立遺囑、預做醫療決定、老後斷捨離、身後事的安排等等,但終活需要做的只有這些嗎?

閱讀更多

臨終時子女不現身,我選擇做他「沒血緣親人」!靈性關懷陪走生命最後一哩路,讓生死兩相安

tCol 2024-08-28

郭美懿

臨終時子女不現身,我選擇做他「沒血緣親人」!靈性關懷陪走生命最後一哩路,讓生死兩相安

據健保署統計,台灣2022年使用安寧療護服務者已達6萬7千多人,癌症病人過世前一年接受過各種形式的安寧療護者,比例也超過61%。安寧病人身體的病痛,能透過先進醫療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但身心靈性的困頓,該從何處得到撫慰?所謂「靈性關懷照顧」,便是由此應運而生。一般以為「靈性關懷」與宗教信仰相關,事實上它更著重引導末期病人找到生命價值與意義、圓滿心願,學習因應即將發生的事。「目的就是生死兩相安,讓離開的人放鬆、沒有遺憾地往前走,而 活著 的人可以帶著祝福、思念,走他該走的人生。」

閱讀更多

一位母親痛訴「想帶罕病兒尋死」…台灣催生亞洲首部病主法,為何叫好不叫座?幕後推手楊玉欣這麼看

tCol 2024-08-26

黃靖文

一位母親痛訴「想帶罕病兒尋死」…台灣催生亞洲首部病主法,為何叫好不叫座?幕後推手楊玉欣這麼看

「多數病患恐懼的不是死亡,是未來會怎麼 活著 !」全台首位罕病立委、現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她同時也是亞洲首部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手。19歲那年楊玉欣突然跌倒爬不起來,緊急就醫才發現罹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身體的癱瘓處會逐漸從遠端肌肉向內擴散,且無藥可醫。罹患罕病,讓楊玉欣比一般人更早體悟到生死,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病人」,無常隨時會降臨。

閱讀更多

假如有一天面對死亡,你想怎麼做?醫:不忌諱談死亡與失智,才能幫助我們在愛中告別

tCol 2024-08-21

陳乃菁 醫師

假如有一天面對死亡,你想怎麼做?醫:不忌諱談死亡與失智,才能幫助我們在愛中告別

身為老人醫學科醫師,失智症是生活日常,並不讓我害怕,反倒是怕在診間聽到長輩這樣說自己:「活這麼老,怎麼不死一死。 活著 真沒意思。」他們的表情灰心喪氣,可等我回顧一下他的病史,往往沒發現什麼大問題,沒罹患影響心智能力的疾病,甚至連衰弱跡象也沒有。年長者喊著想去死,但這種話晚輩可不敢接,更不敢主動問,於是我的診間常出現另一種與死有關的狀況,例如家屬會焦慮地問:「陳醫師,媽媽反覆住院,肺積水,營養不良,體重只有三十二公斤,我要怎麼幫媽媽增強免疫力啊?」我翻看病歷後說:「你媽媽已經九十二歲,身體又已經走到這樣的狀況,你們有想過依照媽媽的意願來處理嗎?她是希望順其自然,還是急救到最後呢?」家屬一臉茫然,「我不知道她的意願是什麼,她沒有清楚交代過啊。」接著又囁嚅地說:「我想,應該是不希望過多的醫療介入……可是我不敢做決定,萬一我猜錯了或者家人反對呢?」

閱讀更多

彭冠宇專欄》要杞人憂天或風險管理?三帖心法教你穩妥掌握幸福

tCol 2024-08-13

彭冠宇

彭冠宇專欄》要杞人憂天或風險管理?三帖心法教你穩妥掌握幸福

「In the words of the Scottish proverb, “Be happy while you`re living, for you`re a long time dead”― David Ogilvy, Ogilvy on Advertising這句蘇格蘭的諺語:「 活著 的時候一定要快樂,因為死了以後的時間很長。」是奧美廣告創辦人之一的奧格威及我敬愛的老友孫大偉喜愛的名言。

閱讀更多

想樹葬、不立碑,72歲吳念真從父母過世看透生命…不麻煩兒子,預立醫療決定,「不要讓下一代有負擔」

tCol 2024-08-12

彭蕙珍

想樹葬、不立碑,72歲吳念真從父母過世看透生命…不麻煩兒子,預立醫療決定,「不要讓下一代有負擔」

「我要決定自己的末日。」綠光創藝董事長吳念真是礦工之子,對他來說,死亡一直在身邊,早已是日常,「從小看到災變,我都在哭,我不是哭死去的人,是捨不得被留下來的人。」隨著父親、弟弟、妹妹相繼過世,對生死他看得很淡然。52歲那年母親喪禮過後,他交代獨子吳定謙,「有一天我過世,燒一燒拿去法鼓山樹葬,不要立碑,清明節不用來掃墓。」疫情前,他和太太相偕簽下預立醫療決定書。他強調:「我們這一代都受過新式教育,對生死要看得很清楚,不要讓下一代有負擔。」

閱讀更多

本想靠政府退休年金養老,62歲夫妻退休前夕才驚覺錢沒存夠!5招擠出4800萬養老金

tCol 2024-08-12

勞倫斯.克里寇夫

本想靠政府退休年金養老,62歲夫妻退休前夕才驚覺錢沒存夠!5招擠出4800萬養老金

編按:作者克里寇夫教授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者、理財專家,他運用經濟學原理、高階演算法以及財富觀念打造了一個靈活、實用的財務決策框架「生活水準機器」,適用全年齡層和不同收入水準的使用者,幫助大家開始財務規劃的第一步,先清楚財務底層邏輯,才能降低生活風險,進一步提高消費能力與生活,克里寇夫教授稱它為「金錢魔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