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8
胡肇芳 整理
俗稱「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由於能在傷口形成保護膜,許多民眾常拿來做為常備醫材。不過食藥署提出警告,這類商品通常含有樟腦的成分,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引發急性溶血症,恐有生命危險。而醫師也提醒,若傷口為「大、深、髒」3種狀況,都不適合使用液體OK繃。
閱讀更多
2023-09-01
郭美懿
農曆7月是國人俗稱的「鬼月」,民間習俗認為諸事不宜,不僅避諱買房、買車、結婚宴客,甚至有人會刻意將重大手術推遲到農曆7月之後。對此,心臟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的一項調查卻顛覆了固著觀念,他統計從2013年至2017年的5年間,於農曆7月接受心臟手術的死亡率低於整體,盼民眾別為了避諱而延誤病情、使憾事發生。
閱讀更多
2023-07-21
許峰源
怡君跟我在三重天臺廣場附近的星巴克喝咖啡,原本聊著美國與回臺灣生活的點滴,突然停頓沉默下來⋯⋯過了一會,她泛紅著眼眶跟我說,雖然放棄美國的一切真的很捨不得,但遺憾真的太煎熬,甚至有時會讓她在半夜落淚到吸不到空氣。「父母親為我辛苦付出一輩子,我已經錯過了一個,不想要再發生第二次的遺憾,絕不能讓母親一個人孤獨老死⋯⋯」
閱讀更多
2023-07-06
翁申霖、呂嘉薰
編按: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8277人;11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則顯示,口腔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6位,死亡人數為3479人。64歲「不老頑童」歌王陳昇更於2020年罹患原發性口腔癌,臨時取消當年度誇年演唱會,透露當時一度交代後事,整整差鼻胃管躺15天,舌頭1/3麻木還會流口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每年超過8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當口腔出現久未 癒合 的傷口、吞嚥困難、頭頸部有腫塊等徵兆,應警覺是否為口腔癌,尤其習慣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人,更是口腔癌的高危險群;此外,連蛀牙、配戴假牙、牙齒過尖……都可能導致口腔內細胞突變,倘若不幸「中鏢」,就得尋求口腔顎面外科協助診治。目前政府已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根據統計,可有效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每440名參加者中即有1名為口腔癌,而其中口腔癌早期個案可有8成的五年存活率,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原文刊載於2020/11/18,更新時間為2023/7/6)
閱讀更多
2023-07-06
胡肇芳 整理
台灣的醫療資源和健保體制享譽國際,也讓許多久居在台的外國人都稱讚不已,但到底在美國看醫生有多貴呢?婦產科名醫鄭丞傑分享,6月底去阿拉斯加旅遊,滑雪時意外摔倒,掛急診檢查發現肋骨斷了兩根,在急診室躺了6小時,期間做了抽血、驗尿和電腦斷層掃描幾項檢查,並和醫生交談6分鐘,最後竟收到台幣41.5萬的天價帳單,讓他感嘆「台灣人實在太幸福了」。
閱讀更多
2023-07-04
NOW健康
日前有名30多歲男子因「採耳垢」不慎造成耳膜破裂,導致耳鳴發生。其實,不少民眾喜愛用棉花棒挖耳朵,尤其是在洗完澡後更要挖一下耳朵才覺得舒服,然而這樣的行為可能是引發耳鳴的危險因子。
閱讀更多
2023-06-17
郭美懿
夏季潮濕悶熱,皮膚較敏感或過敏體質的人就容易濕疹上身,濕疹發作時不僅搔癢難耐,皮膚紅腫、粗糙、脫屑等狀況也讓人困擾,有時吃藥、擦藥也不見效。其實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避吃過敏食物、補充6大營養素,都能降低濕疹發作的機率,乾爽度過潮濕悶熱與季節轉換的時節。
閱讀更多
2023-06-12
林靜君談心室
熟齡時失戀引起的失落反應,常伴隨「存在焦慮」:不得不去正視對時間流逝、人事全非的傷感,意識到自己終將老化,對親人、對自己隨時可能死亡的焦慮、對「我就只是這樣了嗎」的惶惑不安……
閱讀更多
2023-06-11
郭美懿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萬2千人因「皮蛇」帶狀疱疹就醫,通常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且據疾管署統計,台灣人每3人就有1人終生可能罹患至少一次的帶狀疱疹。由於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中,只要小時候得過水痘就有可能發作,尤其當處於壓力、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更容易好發。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可以考慮自費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遠離發病危機。
閱讀更多
2023-05-23
賴俊佑
「我知道我兒子對我很孝順,不忍心讓我知道,我也就配合你們演一場戲。」阿輝伯默默地說著。明伯上個月被診斷為第四期攝護腺癌,合併多發性骨頭及內臟轉移。一開始是骨科會診。明伯因為全身骨頭痛到難以行走,被急診收治骨科。骨科抽血,才意外發現攝護腺抗原指數(PSA)1數值,竟高達近一萬。當天,我趕著晚上回總院看門診。本來專科護理師幫我安排隔週,等我回鄉下後,再做切片檢查,不過考量到阿伯的身體狀況,實在是不適合再拖一個禮拜,我拜託我們醫療團隊在下午門診後,立即幫我安排。
閱讀更多
6/ 21
第 6頁,共 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