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黃山料
若曾把一個人放進自己心裡,後來分開, 或選擇不聯絡。兩人之間, 總有一種關於愛的紀念。不是你送的昂貴禮物, 不是我們的對錶對戒而是你在我身上帶來的改變。這些改變, 都是真心相待的證明而我帶著你的痕跡, 繼續好好生活 ─ 謝謝你, 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更多
2021-06-04
凱薩琳.尼可萊
我到瑜珈教室的時間滿早的,有點不可思議,因為我一整天的事情進度一直落後。從醒來的那一刻,我就覺得有點累,情緒低落,整個早上和下午做工作和家事都笨手笨腳的。我一直忘東忘西,掉東西,覺得越來越討厭自己。我需要休息,想著到瑜珈教室,在安靜昏暗的空間裡躺在我的墊子上,就是我今天的動力。
閱讀更多
2021-06-04
史蒂文.克雷格(Steven Craig)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是我太太的第三任丈夫,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不久後我將是她的第四任丈夫,然後,只要我繼續努力,未來幾年我將有機會蟬聯更多任丈夫。事實上,我再努力一點,到了太太60歲的時候至少會經歷六任丈夫─而且每一任都是我。
閱讀更多
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21
提姆・戴斯蒙
凡事不是面對就能改變,但不面對就不能改變。—二十世紀美國作家 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
閱讀更多
2021-05-21
萬特特
特語錄你問我孤獨是什麼?我告訴你,一瓶四百五十毫升的點滴裡有五千九百七十一滴,醫院的凳子上有四千兩百三十四個孔。
閱讀更多
2021-05-21
卡馬爾.拉維坎特
負面的念頭就是黑暗,該怎麼去除呢?面對恐懼,你是對抗還是擔憂?面對傷心與痛苦,你是推開還是掩蓋?這樣做是行不通的。
閱讀更多
2021-05-19
萬特特
特語錄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傷害過我們的人。」蔡康永回道:「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如今道歉似乎成了「護身符」和「滅火器」,但做錯事並不是認錯並道歉就可以結束,你要在道歉之後,接受對方負面情緒的反撲,哪怕結果是不原諒或從此斷絕關係,你都要接受這個結局。
閱讀更多
2021-04-26
李易紓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93rd Academy Awards)今天登場,73歲韓國女星尹汝貞以家族移民半自傳電影《夢想之地》,抱回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親赴美國參加頒獎典禮,從布萊德彼特手中接下小金人。現在的尹汝貞事業如日中天,其實她年輕時曾為愛奔走美國、離開演藝圈。
閱讀更多
2021-04-23
加藤諦三
過高的自我期待一旦想透過「有面子」的方法去滿足撒嬌這種基本欲求,就會變成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被視為憂鬱症病前性格其中之一的,正是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要求。美國心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認為,這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特徵之一。
閱讀更多
8/ 18
第 8頁,共 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