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腸炎

顯示第 314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67

放屁放得越多不一定健康,是大腸癌前兆?醫師完整解析:放屁頻率增加的原因

tCol 2020-10-27

NOW健康

放屁放得越多不一定健康,是大腸癌前兆?醫師完整解析:放屁頻率增加的原因

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屁放得越多不一定健康,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若排便狀況有改變,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閱讀更多

吃多拉多,當心是發炎性腸道疾病!醫師:這9種食物,炎症患者最好少碰

tCol 2020-10-23

照護線上

吃多拉多,當心是發炎性腸道疾病!醫師:這9種食物,炎症患者最好少碰

民眾偏好吃冷食、喝涼飲,容易因為食物保存不佳,急性腸胃炎患者跟著增加,常見上吐下瀉典型症狀,多數患者經休養治療後,約在2-3天內症狀可獲得緩解。面對偶發性腹瀉,容易被認為是一時吃壞肚子不以為意,倘若經常腹瀉、腹痛頻率突增加,甚至伴隨血便、黏液便等症狀,可就不能輕忽,務必就醫檢查。

閱讀更多

大腸癌前奏?「潰瘍性大腸炎」不易根治 醫師:出現5大症狀別再輕忽

tCol 2020-08-31

林芷揚

大腸癌前奏?「潰瘍性大 腸炎 」不易根治 醫師:出現5大症狀別再輕忽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因舊疾「潰瘍性大 腸炎 」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也引來不少民眾對發炎性腸道炎的好奇與討論。由於「潰瘍性大 腸炎 」屬於腸道慢性疾病,不易根治,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持續腹痛及長時間慢性腹瀉等症狀,就應到醫院尋求相關的專業協助。

閱讀更多

50歲後大腸癌風險高,「預防」很重要!醫師:注意5個危險因子、1招降低死亡率

tCol 2020-08-11

林芷揚

50歲後大腸癌風險高,「預防」很重要!醫師:注意5個危險因子、1招降低死亡率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多年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50歲以上罹患大腸癌的比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究竟該如何有效「預防」大腸癌?

閱讀更多

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高血壓風險 醫師:出現6個症狀,一定要留意

tCol 2020-08-07

黃智群, 張芸瑄

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高血壓風險 醫師:出現6個症狀,一定要留意

傳統上,各醫學專科的病理學研究都是朝著該器官或組織特有的狀況去探究與分析,然而這樣的取向可能會有見樹不見林、或過度化約的疑慮。如果讀者看過流行病學資料或接觸過臨床個案,便可以發現有多種疾病經常會發生在一起(共病),且其嚴重度彼此連動。

閱讀更多

為了健康,要實踐的飲食法!完整解析7種蔬菜:這樣吃防癌、抗衰老、提高記憶力

tCol 2020-07-23

楊淑媚、蔡昆道

為了健康,要實踐的飲食法!完整解析7種蔬菜:這樣吃防癌、抗衰老、提高記憶力

為了健康,要實踐的飲食法。以下解析7種蔬菜,幫助防癌、抗衰老、提高記憶力。

閱讀更多

拉血便、黑便是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大腸癌造成,出現6症狀要小心

tCol 2020-07-14

照護線上

拉血便、黑便是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大腸癌造成,出現6症狀要小心

武俠小說中的俠客俠女們受了一掌之後,常常「哇的一聲,吐出一口鮮血」。等等,為什麼他們會吐血?是內臟受了傷嗎?那是哪些內臟出了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消化道出血。

閱讀更多

癌症、中風、心臟病...竟都跟它有關?台大環醫權威告訴你:為何我家絕不用「不沾鍋」

tCol 2020-06-18

陳保中 教授

癌症、中風、心臟病...竟都跟它有關?台大環醫權威告訴你:為何我家絕不用「不沾鍋」

我對這些衣服鍋子材質中的全氟碳化物特別警覺,因為長期研究的科學證據使我深深知道,它們其實並不完美。

閱讀更多

拉肚子不是飲食不潔,而是大腸癌?排便出現3大症狀,小心都是癌症警訊

tCol 2020-04-17

林芷揚

拉肚子不是飲食不潔,而是大腸癌?排便出現3大症狀,小心都是癌症警訊

20211022編按:前立委朱高正週五(10/22)晚間7點多,因大腸癌病逝萬芳醫院,享壽67歲。朱高正好友、前立委林正杰在臉書寫下「高正,所做已做,不枉此生,安息吧,同志。」朱高正去年因大腸癌兩度入院,今年初又因為局部腫瘤復發,侵犯到周圍器官,入住萬芳醫院治療,前後已經治療約兩年,知情人士說,本周三他進去搶救後,多重器官衰竭,週五便離世。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如何能夠警覺大腸癌病徵呢?每天解便的型態就要注意!

閱讀更多

50歲以後易罹大腸癌 醫師:出現排便出血症狀,要提高警覺

tCol 2020-03-11

NOW健康

50歲以後易罹大腸癌 醫師:出現排便出血症狀,要提高警覺

許多女性在生產後飽受痔瘡之苦而經常出現血便,即使糞便潛血檢查報告為陽性,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並未進一步就醫。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黃洸偉說,「出血」是項重要警訊,只要發現血便務必盡速就醫,找出病因。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