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林靜芸醫師
我養了兩個孩子,一個男生,一個女生。兩人從小就完全不同。兒子早產五星期,女兒在預產日出生。新生兒應該每三小時餵60c.c.的奶,兒子兩小時就餓哭,每次可以喝240c.c.;女兒準時三小時喝奶,每次60c.c.,不能多也不能少。兩個孩子成長期間的叛逆也不同,兒子狀況百出,女兒完全無事。兒子經常不見人影,女兒整天在家裏。我想跟他們溝通,我還沒開口,兒子就回嘴;女兒可以聽完卻加一句「電視才是我媽媽」。
閱讀更多
2022-02-24
全娥論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有三種方法足以改變一個人:第一種是改變生活的場所,第二種是改變來往的人,第三種是改變飲食。聽起來似乎還滿有道理的?我不由得點了點頭。人類本來就不容易有所轉變,唯有改變重要的環境,才能夠實現真正的變化。我之所以會被在社群軟體上看到的排毒果汁所吸引,也是因為想起這段話。
閱讀更多
2022-02-23
洪蘭
一位朋友是大型醫院的護理長,每天忙的沒有時間吃飯,見面時都在抱怨累,所以當她可以退休時,我們都替她高興,以為她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了。想不到今年見到她時,她說她又回去上班了。
閱讀更多
2022-02-11
卡特里娜・翁斯塔
根據《紐約時報》「週日你在做什麼」的專欄,每個人星期天都在健身。對於這個每週一次的專欄,我可是又愛又恨呀!至於我週日都在做些什麼呢?當然包括一字不漏地看完這篇專欄。
閱讀更多
2022-02-08
黃惠如
走路太平凡了,畢竟多數人都會走路,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創造多走路的機會。最新科學發現,只要前腳接著後腳一步步往前走,走六個月,就能將大腦裡的時鐘往回轉。
閱讀更多
2022-01-28
黃惠如
每堂瑜伽課最後,我都會請同學們將手貼在心的位置,「謝謝身體,謝謝呼吸,謝謝自己,謝謝自己的不容易」。
閱讀更多
2022-01-27
黃惠如
因為採訪之故,我去過不少人的家。雖然工作在身,不免也張開眼睛,看看別人家裡格局如何、書架上有哪些書、裝潢是什麼風格。我吃驚地發現,中產階級的我們,幾乎居家格局類似、購置的家具類似、堆積的雜物也類似,我幾乎沒看過清爽整齊的家。
閱讀更多
2022-01-22
福澤喬
今年53歲的觀月優子(化名)去年在 辦公室 裡,突然肚子一陣絞痛,被緊急送醫後發現是腸道出血。她在醫院住院了3天後,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在住院這段期間,單身的觀月優子心想:「如果我晚一步被送到醫院,不幸死去,那些放在家裡的名牌包包、收集多年的音樂CD,還有古董飾品,該怎麼辦呢?」
閱讀更多
2022-01-22
翁申霖 整理
國內疫情警報狂響,華碩(ASUS)子公司亞旭電腦昨(21)日深夜爆出63名確診,已累計70員工染疫,足見新冠(COVID-19)病毒的傳染力相當驚人!甚至有專家認為,這波疫情爆發這麼兇猛,很可能與「氣溶膠」有關。對此,有醫師提出有效降低傳染性氣溶膠暴露風險的「十大生存指南」,更要大家「快上車」,愈早留意,被感染的風險就能降到愈低。
閱讀更多
2022-01-21
樂擎
「哇,剛剛看到沒,她喝得咖啡比我還貴。現在年輕女生是不是都這樣啊,都不存錢的?賺到錢就花掉,也不想想以後怎麼辦。寧可浪費在頭髮、衣服、出國、化妝品。然後在那抱怨薪水不漲,房買不起,……」「時代不一樣囉。」
閱讀更多
14/ 30
第 14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