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
郭美懿
傳統華人社會對於遺產、分產總有禁忌,許多人也以為自己家業不大、家產不多,有什麼好規劃?但其實台灣中小企業不在少數,有些名店一開始只是父子經營,但隨著家族開枝散葉,一旦創辦人離世,爭產、爭商標等狀況屢見不鮮,若未做好規劃,家族辛苦開創的事業,甚至可能轉手變成外人的……
閱讀更多
2022-09-27
丁菱娟
老爸今年即將進入90歲,這1、2年可以感受到他對年齡的焦慮,經常唉聲嘆氣說年紀大了,抱怨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唸著「該去天上找你媽了」。但另一方面,他仍自豪覺得自己90歲還能耳聰目明,比起公園坐在輪椅上的那些老公公、老太太們,實在強太多了。
閱讀更多
2022-09-20
優照護
新冠疫情發生兩年多了,大眾的生活深深受到影響,出門戴口罩,許多地方出入都不方便,包括到醫院看病遭到極大的限制,連我家長輩照護的規律也被打亂了。
閱讀更多
2022-09-16
林靜君談心室
台灣社會談論傳承時,多半集中在討論財產的分配,老一輩將房子、土地、股票分給下一代,就以為是傳承,沒有注意「傳」與「承」是雙方,僅有單向的分配,只是做一半。財產移轉或遺產分配沒有處理好,上一代的心意,常變成下一代的爭產糾紛,變成感情撕裂的主因。
閱讀更多
2022-09-12
蔡碧月
在旅遊部落客中,61歲的潘世芬很搶眼,她從7年前開始帶著3歲孫子Lucas到處旅行,寫書、經營社群,人稱「Lucas阿嬤」。她的風格穿搭、說走就走的瀟灑,吸引大批熟齡讀者追隨,喜歡人家叫她阿嬤,卻不認為邁入熟齡,「熟齡這兩個字沒有放在我的心裡,第一次見到我的人,都覺得我不超過50歲,我有點小小得意。」
閱讀更多
2022-09-07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做為父母唯一的子女,在面對他們逐漸衰老時,心中永遠的恐懼就是「半夜他們會不會打電話來?」即使出國旅遊,玩樂開心之餘,仍伴隨忐忑的心,甚至看完電影後,發現沒有他們的未接來電,才終於能鬆了一口氣。現在不用再擔心,因為他們兩人在23天內,相繼往生了,但我的心反而整個空了。
閱讀更多
2022-09-02
呂秋遠
律師您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小孩教育方式,以及難解的姑媳問題。公公雖然年紀年過70,但目前仍可以建築業維生,我跟先生目前有四個嗷嗷待哺的小孩,目前階段則是幼稚園、國小。我們與公公住在一起,平常公公負責房租的部分,先生跟我負責小孩幼稚園學費、生活費、以及車子貸款。最近收到先生姐姐的簡訊,她質問我,為什麼到現在還在讓年邁70歲老人家付房租,甚至因為如此就認為我對公公很不好,也質問了先生說,為什麼沒有好好保護他自己的爸爸?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嫁出去的女兒,難道就不用對自己的爸爸負責任,就把這樣的錯誤歸咎於也是在為了小孩、生活而打拼的媳婦?我想請問,今天這樣的媳婦犯了什麼錯誤?因為沒有幫忙繳房租,媳婦就變成了壞媳婦,先生變成了沒有好好保護爸爸的兒子,這是什麼樣的道德勒索?還是真的是問題都在媳婦身上,先生的薪水大多都是給太太繳納小朋友學費,小朋友補助則是給幫忙帶孩子的娘家媽媽。想好好傾聽律師您在這件事情上能夠帶給我一些啟發跟想法。
閱讀更多
2022-09-02
郭美懿
習慣了電子媒體的短暫炫目,電商購物的便利快捷,你有多久未曾造訪一家書店,藉著觸碰書頁的手感,讓思緒在字裡行間飛翔?或許閱讀實體書是一種老派,那麼散落在台灣角落的數百家獨立書店,就是守住這種美好的存在。
閱讀更多
2022-08-29
張明志
有一位爺爺八十四歲,得到第三期的惡性淋巴瘤,起初病得嚴重,腹水、肋膜積水、裝著氧氣管,在醫院接受化學治療。他育有三男、三女,除了最小的兒子在美國外,其餘都在臺北。所以子女們成立照顧群,除了僱請看護工外,他們兒女與媳婦分成四組,白天夜晚輪流換班照顧。而且還有一本病房日誌,每隔二十分鐘登記爺爺的狀況,例如:何時打化療、何時輸血、三餐內容與健康食品為何,化療藥水、排便狀況等詳細記載,完全不亞於護理紀錄。因為二媳婦本身就是護理師,每次輪班的人都可以清楚爺爺目前的狀況,以及治療上的進度,包含何時檢查,又該注意什麼。
閱讀更多
2022-08-19
呂佩芬
編按:資深藝人余天39歲女兒余苑綺因大腸癌擴散,昨(8/18)日傳出病情不樂觀,余天一家人也急奔醫院探視。問及余苑綺病情,余天哽咽說:「她用比的(手勢)叫我讓她走,我怎麼捨得,我怎麼可能讓她走,我說不可以,怎麼可以這麼殘忍!」隨即崩潰痛哭。許多人面對親人走到人生最後一刻,往往難以放手,甚至拼命用維生機器來延續患者生病,卻無法讓病痛痊癒。在台灣,死亡一直都是避諱的議題,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陳榮基醫師說,協助親人很安詳走完人生最後這一段路,才是能給的最好祝福。(原文刊載於2022/3/3 ,更新時間為2022/8/19)
閱讀更多
9/ 26
第 9頁,共 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