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黃健誠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面對此一趨勢,你是否有想過,自己的老後生活要怎麼過?除了長照外,死亡更是人生最後、最大的課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今(29)日在《今周刊》主辦的「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中提到,隨著去年《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大家應了解,人有自然死亡的權利,因為,如果自己不做決定,壓力會落到所愛的人身上。
閱讀更多
2020-10-08
林珮瑜
生死之事在我們家向來是禁忌的話題,一旦不小心提及死亡二個字,總會立刻被媽媽阻止:「不要講這個。」未料,在遇見 Wa 老大之後,生死之事反而變的很透明,雖然我很開心有人陪我談論,不過每一次談論完畢後,我總會莫名覺得有種被唱衰的感覺,真不曉得是好是壞。
閱讀更多
2020-10-08
蔡宏斌
英國有位女記者,在被診斷罹患癌症後,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於是列出了五十個願望積極去實現,並成立一個部落格,公開分享這段人生旅程,如今,她已比被原本宣判的死期多活了五年。
閱讀更多
2020-09-22
雪兒Cher
那一年,早上手機捎來訊息,親人告訴我外公車禍去世的消息,並急著找母親在哪裡,但是打遍了所有人的電話,就是找不到母親,每個人都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連我也一樣震驚。
閱讀更多
2020-08-19
邱天助
告別是人生最後一幕,可惜我們自己看不到。因此,有人會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自己辦理一場「生前告別式」,「靈堂」掛上自己最喜歡的「遺照」,在音樂與鮮花的陪伴下,跟親朋好友說:「再見!」然而,儀式結束後,有人會問:「然後呢?真的告別了嗎?」
閱讀更多
2020-08-17
今周特刊
在安寧病房與父親告別。她分享了陪伴父親走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心境,為父親能在安適的照護中離開而欣慰。
閱讀更多
2020-08-13
今周特刊
「這個世界就是一間巨大的安寧病房,我們都在這房間裡,不是嗎?」豁達通透的生命觀,來自三度獲得金鐘獎的知名演員王琄的分享。10年前經歷父親從安寧病房離開的過往,她轉念笑看人生,精彩綻放。
閱讀更多
2020-07-28
上野千鶴子
一提到單身一族的晚年生活,馬上就會聯想到「孤獨死」這個字眼。我也曾提及,世上似乎將死亡分為「正確的死法」和「不正確的死法」,而且孤獨死正是一般人眼中「不正確的死法」。
閱讀更多
2020-07-27
保坂隆
「新年到,冥土之旅近一程,可喜又可悲。」這首詼諧短歌體寫成的「狂歌」,是一休和尚留下的名作。在這段詩句裡,一休和尚點出了人類總是活在生死一線之間的事實,讀來令人無限感慨。
閱讀更多
2020-06-15
李子勛
當你善待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會讓你的心靈恢復平靜。 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對生命的態度和看法。生命本身是一種存在,它唯一的特性就是時間性。生命的時間序列有一種循環的意義,看起來它是直線漸進式的,實際上是弧形迴旋式的。誕生、發育、幼稚、成長、成熟、愛情、生育、撫養、中年、疾病、衰老、死亡……生命的循環最終回到原點。
閱讀更多
5/ 10
第 5頁,共 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