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
亞瑟.布魯克斯
過去九年,我一頭鑽進各種領域的研究文獻,除了社會科學,還包括腦科學、哲學、神學與歷史。我研讀歷史上一流人士的人生故事,也四處造訪追求卓越的成功人士,訪問了數百位領導人,從州長到五金行老闆都有。結果發現,很多職涯勝利組的人,其實私底下都很痛苦,而且幾乎毫無例外。
閱讀更多
2023-07-13
偉文隨筆
「退休進行式」主張,只要是工作,也就是能為我們帶來金錢報酬的工作,一定必須退休,將舞台讓給別人。但是現代人的壽命很長,退休後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件到離開世界前都可以持續做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既然我們用寶貴的這 一生 來做,所以也一定是要值得的事。
閱讀更多
2023-07-13
許峰源
生命是由無數有形、無形、可控制、不可控制的因素所組成,真正決定我們命和運的,往往是那些無形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不過,雖然無形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具有決定性的強大力量,但不代表我們在命運面前永遠只能是輸家,我們依舊掌握著轉運造命的關鍵密碼!
閱讀更多
2023-07-12
今周刊編輯團隊
6月15日,成衣股王儒鴻召開股東會,董事長洪鎮海一句「我做到明年6月30日!」的退休宣言,在市場投下震撼彈。
閱讀更多
2023-07-06
胡肇芳 整理
台灣的醫療資源和健保體制享譽國際,也讓許多久居在台的外國人都稱讚不已,但到底在美國看醫生有多貴呢?婦產科名醫鄭丞傑分享,6月底去阿拉斯加旅遊,滑雪時意外摔倒,掛急診檢查發現肋骨斷了兩根,在急診室躺了6小時,期間做了抽血、驗尿和電腦斷層掃描幾項檢查,並和醫生交談6分鐘,最後竟收到台幣41.5萬的天價帳單,讓他感嘆「台灣人實在太幸福了」。
閱讀更多
2023-07-03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爸媽,「究竟怎樣才是為孩子好?」的教養大哉問,讓現代爸媽不得不小心翼翼,甚至懷疑自己。其實,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全職奶爸「綠豆粉圓爸」勇敢翻轉傳統家庭教養模式,結合阿德勒心理學,透過親身實踐,幫助爸媽以鼓勵、信任、協助、支持、陪伴孩子,取代打、罵、恐嚇、利誘、處罰與獎賞的傳統教養法。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自然有信心與勇氣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閱讀更多
2023-07-01
李易紓整理
編按:第34屆金曲獎週六登場,「特別貢獻獎」頒給林俊傑的恩師,台灣知名作詞家、唱片製作人林秋離,林秋離於去年12月病逝。林俊傑演唱多首林秋離的作品,包括張惠妹的《聽海》、黃鶯鶯《哭砂》、陳潔儀《心痛》以及JJ自己的《不為誰而作的歌》等膾炙人口的組曲。演唱《不為誰而作的歌》前,林俊傑對著鏡頭說「秋離老師謝謝你」,台下林秋離的遺孀熊美玲頓時眼淚不止。熊美玲與兒子上台為林秋離領獎時說:「大家好,我是熊美玲,我是秋離 一生 中合作時間最長的創作夥伴,我是他的老婆。秋離寫出很多很好的作品,在市場的銷量也受到肯定,今天秋離老師獲頒特別貢獻獎我想是眾望所歸,對於秋離40年來在流行音樂界的努力和貢獻給予最高的、也最即時的肯定,謝謝每一位愛護秋離老師的朋友們,謝謝你們。」62歲林秋離在去年12/11病逝,他在近8-9年時間苦於肝硬化及肝癌,雖然大兒子在日前捐肝給他,希望能救父親一命,可惜事與願違。當時熊美玲在臉書發文說,「秋離老師昨日,20221211下午,離開我們了,感恩這段時間每位朋友祝福銘感于心」。(原文刊載於2022/12/12,更新時間為2023/7/1)
閱讀更多
2023-06-29
羅伯特.沃丁格, 馬克.修茲
事實上,有些人之所以能帶給我們活力、豐富我們的生活,也許正是因為不太常見面,就像生命中其他事物一樣,平衡很重要。有時候我們與某個人只適合相處到某個程度,那樣就夠好了。
閱讀更多
2023-06-29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黃亞琪主筆
編按: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3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病人,平均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被確診乳癌。包含歌手朱俐靜、前民視主播張瑞玲、星座專家薇薇安,都因乳癌而離世。儘管乳癌致命,但仍有機會爭取更高的治癒機率,若透過正規治療,乳癌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其中0~1期個案高達95%以上,第2~4期也分別可達89%、70%與21%。國健署提醒,45至69歲以及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乳癌有年輕化趨勢,許多病例還不到40歲就得到乳癌,如以《犀利人妻》奪下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的37歲女星朱芯儀,也在去年3月宣布罹患乳癌2至3期,歷經一整年的化療、乳房切除及重建手術,宣告戰勝病魔。朱芯儀說,她在2021年11月發現兩邊胸部大小不一,洗澡時自我檢查又摸到「一顆東西」,因此趕緊安排檢查,確認罹患乳癌第二至三期,且已經擴散淋巴。她勇敢抗癌,除了完成化療,也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朱芯儀曾在臉書上寫下長文,提到自己開刀後煎熬一整個月沒有辦法睡好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但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我的命救回來了!」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醫師提醒,乳癌為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4位,但早期發現多半預後良好,大部分開完刀,做完化學治療,吃抗荷爾蒙藥物5年,就可結束療程。(原文刊載於2022/3/9,更新時間為2023/6/29)
閱讀更多
2023-06-28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饒樹文
編按:大腸癌已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依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每年有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位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3位。這些年屢見名人不敵大腸癌病逝,除了66歲作詞人李坤城,還有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人,而去年離世的余苑綺得年僅39歲,身後遺下兩名年幼子女,更令人萬分不捨。大腸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病徵,且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沒有家族病史,卻與各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有非常大比例是因為後天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所引起。由於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早期大腸癌易治癒且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則不到2成。由於早期大腸癌無症狀,但可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因此要「腸」治久安就要定期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指出,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檢,也可以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除此之外,出現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原文刊載於2022/8/22,更新時間為2023/6/21)
閱讀更多
21/ 30
第 2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