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劉黎兒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24
Q:我是玉珍,今年61歲,老公65歲,有一兒一女,都已獨立,有兩個孫子,現在老公有外遇,對方是他同事,57歲,相識20年,兩人都喜愛音樂,參加同樣樂團,是有丈夫的人,但那丈夫毫不知情。我是早有察覺,直到最近有次他跟那女人在打電話,氣氛超甜蜜,宛如十幾、二十幾歲,還一起說我壞話,當場被我聽到他只好認錯,表示是最近1年多才開始的,被我抓包後,看來有少些連絡,但應該是偷偷見面吧!我身心也承受不了,跟老公協議不讓子女知道,他先搬出去在外租房,但隨時回家拿換洗衣物等,反省3個月後,等我氣消了,他再回家;他是生活很依賴我的人,他表示不想離婚,我答應了,不過很氣那女人自己家庭好好的,大家都這把年紀,也不好鬧大,但實在太不甘願了,我要怎樣才能讓自己心平氣和?
閱讀更多
2020-10-23
劉黎兒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21
Q:我是冠雄,今年55歲,妻子51歲,有個孩子大學明年畢業,已有預定的企業可以去,算是獨立了,我想離婚,先聲明不是因為有外遇,而是結婚25年之後,我覺得妻子早已不關心我,整個家裡都變成是她的家。她換家具、窗簾從來不跟我商量,我回家好像是家裡多餘不要的東西,看電視不能自己選台,妻子對我說的話也沒興趣,家裡沒有我可以待的地方,以前還有個小書房,現在也成了妻子做夏威夷拼布的專用房間。我想上網只能在餐桌上,但即使這樣,妻子好像也看不順眼,我知道她內心覺得餐桌就是吃飯或她整理廚房等用的空間;我很怕回家,即使沒加班也盡量晚點回家,簡直快抓狂了。現在孩子幾乎不在家,我覺得我離開這個家,才能活下去,想要離婚,但妻子認為我一定是外面有女人,或許也調查過,但她就是無法接受,我怎麼辦才好?
閱讀更多
2020-09-11
劉黎兒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十八
Q:我是明輝,今年61歲,妻子59歲,結婚35年,沒有孩子,我還有4年退休,在此之前,我想離婚,妻子雖然她還做飯給我吃,但兩人無話可說,生活的聯繫幾乎都靠LINE。我在30幾歲時曾被外派到東南亞,和當地女人同居過,妻子有次來探望發現後大鬧,不過沒離婚;後來我調回國前要跟女人分手,但女人不肯,不斷打電話來家裡,每次一接就斷,就這樣鬧了2年,和妻子的關係逐漸冷淡了。妻子是有錢人家子女,必要時還可以靠爸靠哥,我雖然不算不會賺錢,但她總覺得我沒出息。我在40歲時才買房子,好不容易最近還完每個月3萬元貸款,等於每個月多出很大一筆零用錢,我想到外面租個房子,因為在攝影教室認識一位談得來的55歲女人,如果能和她一起,日子肯定美妙多了,因此想把房子給妻子,放棄一切來離婚,開啟我的第二春,不知道這樣的選擇對嗎?
閱讀更多
2020-08-28
湯川久子
「我要要求一億日圓賠償金,我要叫那個外遇離家的男人賠償,讓他一輩子都活在痛苦中。」對這種情緒性表達恨意的諮詢者,我會這樣反問:「對你而言,勝訴的意義在哪?我能幫助你過得更幸福,但如果你只是想讓那些讓你痛苦的人痛苦,我幫不上忙。」
閱讀更多
2020-08-26
湯川久子
有個女人,因為丈夫拋棄自己,迎娶新妻入門,嫉妒成狂化身為惡鬼,打算咒殺前夫跟他的新妻子。這是劇中《鐵輪》這齣戲的故事,而其中化身為鬼的「橋姬」,整張臉皆呈現出怨念與憤怒,十足惡鬼模樣。來我事務所的人,雖說內心各有不同煩惱,不過有些人滿是憤怒與嫉妒的臉,總會令我忍不住聯想起這個鬼面。
閱讀更多
2020-02-12
許瑞云
人常會恐懼改變,但成長的契機往往就在改變當中,很多人寧可死守在一段猶如爛泥的關係裡,不斷地互相傷害折磨,也不願離開,長久下來,身體一定會出狀況。有些人會把委屈生氣不斷地往內積壓在體內,最終形成各式腫瘤或導致發炎;有些人則會變得心情很低落、沒勁,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漩渦裡。
閱讀更多
2020-01-06
小虎文
潛意識溝通專家沈唐說「活在未來會焦慮,活在過去會憂鬱,活在當下會快樂!」可是她也曾離婚不敢跟任何人說,自我逃避了好多年,才有勇氣為自己而活,她也特別容易理解「女人為何很難走出來?」
閱讀更多
2019-12-18
米夏
所有的愛情,到最後無非就是兩種結局:要麼還相愛,要麼愛盡了。對一場愛,既然有迎接的無畏,就要有送別的勇氣,「你若勇敢愛了,就要勇敢分」。
閱讀更多
2019-10-25
洪仲清
我一直沒有忘記照顧好我自己,因為把自己照顧好,不只是為了這一件事,也是為了在我身邊我所愛的人。所以我有收入,我還有朋友幫我,我跟我爸媽的關係也還可以,他們隨時歡迎我回家。我覺得你依賴我,比我依賴你多一點。我猜,這是你不想離婚的原因之一。
閱讀更多
2019-09-17
游祥禾
孩子們這時候都是想為父母的失望、不開心、難受負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掉父母親的糟糕情緒。「拯救父母的情緒」,我從做子女的眼神中看到了無能為力的難度。對於我們的父母,他們習慣了不開心、失望、失控、難過、可憐,這是他們的一種常態,不是孩子所能改變的。
閱讀更多
6/ 7
第 6頁,共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