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獲得與失去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挑戰,有些人說我們從婚姻中獲得多少喜悅,伴侶離世時,我們就有多少悲傷。對所有人來說,失去伴侶對生活、對自己的生命衝擊是巨大的。那我們如何來陪伴周遭的親友,陪伴自己走出生命的低谷呢?
閱讀更多
2023-11-06
NOW健康
民眾保持運動習慣可有益身心外,現場觀看體育賽事能增加社交互動、形成族群認同和歸屬感,也能有助心理健康。根據1項發表於2023年年初《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前沿)期刊的研究指出,觀看現場體育賽事可以提高幸福感,並減少孤獨感。
閱讀更多
2023-11-05
吳淡如
萬事萬物都是投資。這個理論來自於日本知名的財經作家,也是重要金融機關的投資長奧野一成。用你的機會成本選擇一件事來做,就是十足的投資行為。他舉的例子是一個學生參加桌球社,下課後花許多時間練習,最後贏得比賽,這也是一種投資行為。能夠拿來投資的籌碼,不只金錢,還有時間。你投資時間去麥當勞打工,賺取工讀費用,不管是當學費、生活費還是娛樂費,那都是投資行為。
閱讀更多
2023-11-03
聯合報/ 記者 沈能元 /台北即時報導
今周刊編按:國內神經醫學與罕見疾病權威、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治醫師兼科主任宋秉文11月1日離世,享壽70歲。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證實,「宋秉文醫師在臺北榮民總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過程平靜安詳」。據了解,宋秉文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神經遺傳疾病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為該領域學術巨擘,即使在病中仍心心念念學術,主持編纂「小腦萎縮症的臨床試驗」專書,彙集當代學者研究精華並於今年付梓出版。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表示,宋秉文堪稱醫師科學家典範,即便在人生最後這3年身體不舒服,仍致力編纂專書,用一根手指,一字一字打出來。
閱讀更多
2023-11-01
李雪雯
68歲的王奶奶,雖然有兩個兒子,以及6個孫子女,但卻幾乎不來看她。所以,她想藉由信託規劃,既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處理資產及後事(把錢留給兒子),同時又能享受天倫之樂。
閱讀更多
2023-10-27
李雪雯
邁入中高齡階段,你一定要做到的「老後財富自主」,輕鬆規畫你的長壽人生,妥善規畫退休金流,養錢防老,才能活到人生的最後一刻,都有錢可用。
閱讀更多
2023-10-25
何柔嫺
過往傳統的失智照護 中心 ,為了謹慎照顧、避免走失,通常會採取最低風險-對失智症患者採用「把門關上」的照護方式。但這個日照 中心 卻推倒了高牆,他們為何而做?又如何做到?
閱讀更多
2023-10-25
NHK特別採訪小組
母親得了失智症後妻子離開,工作也沒了的50多歲男性。自稱為「長照機器人」。
閱讀更多
2023-10-2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2021年起,在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之下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服務計畫迄今,成功建立並強化雲林地區高危險妊娠產前轉診、高危險新生兒外接功能、開放醫院模式,以及建立周產期緊急出血血庫調度之轉供平臺,不但落實分級醫療與雲林縣基層診所合作,更成功為雲林縣偏鄉婦產科診所提供堅強後盾,日前更攜手竹山秀傳醫院,完成跨縣市合作成功將高危險妊娠產婦提前轉診,並合力救治兩例新生兒外接案例,顯著提升雲林縣及鄰近地區周產期醫療水準。
閱讀更多
2023-10-23
小虎文
「沒有醫師希望病人死亡,但我們捫心自問,到底誰能掌控生死?」奇美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謝宛婷醫師在安寧病房工作的15年,陪伴逾7千位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更為了推廣「病人自主」跨讀法律研究所,成為少數擁有法律學位的醫師。而今,謝宛婷在台南開設獨立書店,盼能將對善終的思索從白色巨塔帶進社區,即使人生迷路了,也能有個所在安頓自己、探尋答案。
閱讀更多
29/ 30
第 2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