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日前參加刑事局主辦的「台灣民間反詐騙協會」成立大會,結束後趁著陽光普照的大好天氣,信步走到旁邊的松菸文創園區生態池,突然百感交集。這裡曾是我人生低谷時,經常在此消磨時間的地方。如今我略有知名度,一再被詐騙集團冒名使用,才有幸受邀成為反詐騙協會成立大會的貴賓。今昔對照,怎能不感慨萬千?
閱讀更多
2025-02-24
郭美懿、黃靖文
台灣將在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截至1月底全台65歲以上人口已達450萬8419人,占全體人口19.27%;反觀同月份全台新生兒總數僅9495人,創歷年來新低;出生率千分之4.78,死亡率千分之7.56,人口呈現負成長。且據國發會推估,2025年45歲以上人口將達51%,這意味台灣每2人就有1人年過45歲,長達數十年的「人口紅利」宣告結束,也代表業市場將會徹底洗牌。但我國65歲以上高齡人口勞參率長期低落,據勞動部2023年中高齡及高齡(45歲以上)勞動狀況報告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僅9.9%,遠低於南韓(38.3%)、新加坡 (31.5%) 及日本(25.7%),甚至低於美國(19.2%)。而以高齡人口數來對照,台灣2023年高齡人口達425.6萬人,2024年底達444.8萬人,增加19.2萬,但勞動力僅增加1.6萬人。
閱讀更多
2023-12-29
郭美懿
我國65歲以上高齡人口勞參率長期低落,但11月突破個位數、達10.05%,是2005年實施勞退新制以來首見;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數據,上一次高齡勞參率站上2位數為1995年9月,距今已超過28年。勞動部指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上路以來,中高齡與高齡勞參率穩定上升,為鼓勵雇主擴大求才對象範圍,除祭出「中高齡僱用獎助措施」,雇主若僱用45歲至64歲中高齡者或65歲以上高齡者,僱滿3個月,雇主可申請僱用獎助,政府每月補助給雇主1.3萬元或是1.5萬元,最長可領12個月。自2024年1月起,勞動部更將推出「壯世代就業獎勵」,針對失業連六個月以上之55歲勞工或依法退休者,只要穩定就業3個月就可領3萬元、6個月領6萬。
閱讀更多
2023-10-25
NHK特別採訪小組
母親得了失智症後妻子離開,工作也沒了的50多歲男性。自稱為「長照機器人」。
閱讀更多
2023-10-18
金美敬
本來以為到了四十歲,我就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我至今依舊沒有房子,也沒什麼存款。
閱讀更多
2023-09-27
陳亭均
(今周刊1397)疫情之後,服務業需工孔急,高齡化浪潮下,台灣人口結構也逐漸老化。餐飲業巨擘王品集團,已經看到了一群不想閒著、動力十足的長輩,準備為職場注入「新血」。
閱讀更多
2023-09-21
林暐鈞
「你可以自己定義,50後的好命是什麼!」現年53歲的馬藝玲在無印良品服務1年多,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定義的退休方式,只要內心歡喜就好。她在兩個孩子長大之後,積極參與坊間與社大課程,進而起心動念開啟斜槓生活,豐富50後的人生體驗。包容力極高、願意放下身段學習的她,也因為喜歡穿搭,被主管邀請擔任網店模特兒;因著過去總把家裡打點好的習慣,在職場裡找到極大成就感,「整理賣場,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工作!」
閱讀更多
2023-09-20
郭美懿
據國衛院研究,台灣中高齡族群憂鬱症盛行率達到16.3%,大約每6位中高齡者即有1位患憂鬱症,歸咎原因除了衰老病痛、親友離世、子女關係疏離等原因,退休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使人憂鬱、退化。職場上競爭鑽營、為工作苦惱,甚至失眠、焦慮、恐慌,退休後壓力不復存在,不是一切都該迎刃而解、無憂無病?為什麼退休這道「解憂藥方」,反而成了許多人致鬱的病因?
閱讀更多
2023-09-14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邁向超高齡社會,老人越老、出生越少的趨勢卻未曾改變,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夾殺,台灣的勞動力市場也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過去作為主力的青壯年人數逐年下滑,45歲以上中高齡族人數則持續攀升,預估2030年中高齡者將成為職場主力。但台灣的中高齡勞參率卻長期低落,65歲以上不到10%,甚至55歲以上勞參率也在6成以下,遠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面對缺工海嘯即將來襲,台灣如何催出這群中高齡勞動力,將成為未來就業市場的重大挑戰。
閱讀更多
2023-08-28
彭蕙珍、郭美懿
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餐飲旅宿業缺工問題浮上檯面。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透露,「從去年10月到今天,台北老爺餐飲部沒有收過一張履歷,」這是老爺酒店自創立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不只是疫情,少子化、學校減招、國外餐飲旅宿業的競爭、年輕人有多元就業機會,加上飯店供給量增加等同時並行,造就現在的狀況。」他以電影《完美風暴》形容現今困境。為解決迫在眉睫的缺工危機,沈方正在1/10召集總經理開會,宣布開啟壯世代再投入職場計劃,「隔天我們就動起來,在各飯店內部開始宣導、討論職務如何再設計,並進行內部溝通。」
閱讀更多
1/ 2
第 1頁,共 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