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前額葉

顯示第 213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2

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定期做這件事,才能有效防癌、改善慢性發炎

tCol 2021-05-31

石黑成治

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定期做這件事,才能有效防癌、改善慢性發炎

每年到了容易感冒的季節,總有一種元素會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它就是鋅,化學元素標示為Zn。鋅在人體中的含量僅次於鐵,是豐富的微量金屬。鋅可以啟動免疫反應,讓感冒快快好鋅是複製基因時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體內兩千種以上酵素的催化劑成分。當病毒和細菌侵入人體時,淋巴球和巨噬細胞等白血球表面的受器,就會開始進行確認的工作。接著,讓鋅快速地進入細胞內啟動免疫反應,這時會增加具有抵抗病毒和抑制腫瘤增生作用的「干擾素」。

閱讀更多

壓力獲得紓解,可以燃起你久違的快樂!2招正念減壓讓歡喜代替哀愁、微笑不再害羞

tCol 2021-04-23

陳創農

壓力獲得紓解,可以燃起你久違的快樂!2招正念減壓讓歡喜代替哀愁、微笑不再害羞

我在操場超慢走運動,沒有想別的,只是用心感受我走了幾步,哪一腳較用力。練就「正念減壓」後,壓力減少,快樂就悄悄的來呢。

閱讀更多

歲月磨掉性子、時間讓人變慈祥?50後情緒常炸開才是現實!用3招化解怒氣悶氣怨氣

tCol 2021-02-19

林靜君談心室

歲月磨掉性子、時間讓人變慈祥?50後情緒常炸開才是現實!用3招化解怒氣悶氣怨氣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講沒兩句話就臉紅脖子粗,有如行動火藥庫,隨時可能會炸開來。於是,讓人好奇歲月會磨掉人粗礪的性子、時間讓人變慈祥和藹這些話是不是謊言?納悶怎麼年紀增加脾氣也變大,怒氣、悶氣、怨氣一堆,這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更多

40歲後,對抗衰老從「情緒」開始!4件事找回生活動力,活出快樂第二人生

tCol 2020-06-19

保坂隆

40歲後,對抗衰老從「情緒」開始!4件事找回生活動力,活出快樂第二人生

一進入五十歲,任誰都會感受到身心的衰退,並且意識到自己真的年紀大了。

閱讀更多

個性孤僻、愛批評人,她48歲確診失智 「這些」行為,恐是早發型失智症症狀

tCol 2020-05-11

林芷揚

個性孤僻、愛批評人,她48歲確診失智 「這些」行為,恐是早發型失智症症狀

早發型失智症的初始症狀,往往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記憶障礙,可能是以個性改變、言語不適切為主要表現,容易導致與同事和親友之間的衝突與誤解。

閱讀更多

孩子愈大愈不懂事?放過自己吧!化解親子關係衝突,父母應該做的3件事

tCol 2020-03-18

林靜君談心室

孩子愈大愈不懂事?放過自己吧!化解親子關係衝突,父母應該做的3件事

一位媽媽說,「兒子為了找工作搬回家裡住,我很高興,但只要問他工作找得情況如何,立刻臭臉。先生看不慣兒子態度,口不擇言地罵『怎麼會養出你這個廢物』、『有本事滾出去』......。有一次我跟著說了兒子幾句,結果當晚兒子就搬離開家,一年多不接家裡電話。最近不小心知道,他居然和女友跑去結婚登記。我真是氣死了,之前三番兩次告訴他,那個女生太傲嬌不會是好太太,趕快分手。兒子才26歲,他以前很乖,現在私自結婚擺明是故意來氣我,想到這些我都吃不下、睡不著,瘦了好幾公斤。先生怪我把孩子寵壞,我恨他把兒子趕跑,兩個人吵到不講話。我實在不解,好好的一個家,怎麼會變成這樣?」

閱讀更多

憂鬱症治療只能吃藥?「經顱磁刺激」有效改善心情低落5大症狀

tCol 2020-02-21

林芷揚

憂鬱症治療只能吃藥?「經顱磁刺激」有效改善心情低落5大症狀

一位年近七十的女性罹患重度憂鬱症,卻因擔心副作用,而不願服用藥物治療。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她接受了20次「經顱磁刺激治療」,憂鬱症狀逐漸改善。此種治療方式不只有助於治療憂鬱症,還能應用在恐慌症、失智症的領域。

閱讀更多

誰讓你有情緒?洪蘭:凡事要操之在己,也要懂得放下

tCol 2019-02-25

遠流出版

誰讓你有情緒?洪蘭:凡事要操之在己,也要懂得放下

人要學會不抱怨,下雨了,就把傘打開,不要浪費時間抱怨。因為雨已經下下來了,抱怨也沒有用了。

閱讀更多

蔗糖、蜂蜜和黑糖誰營養?超級比一比

tCol 2018-03-09

食力

蔗糖、蜂蜜和黑糖誰營養?超級比一比

近來,有越來越多手搖飲料店貼出告示,標榜使用「蔗糖」而非「高果糖糖漿」,您會如何選擇?請店家改幫您加入蜂蜜,或天熱時喝杯黑糖薑母暖身,罪惡感似乎不如直接喝高果糖漿來得深重,但糖真的有好壞之分嗎?

閱讀更多

遠離大腦退化!醫師:每天做這6件事排毒,擺脫健忘、腦遲鈍

tCol 2018-01-26

健康傳媒 - e 起 i 健康

遠離大腦退化!醫師:每天做這6件事排毒,擺脫健忘、腦遲鈍

我們每天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終其一生共睡了約 175,000個小時,這個看似平靜、沒有太多生理及心理活動的狀態,卻占去了我們這麼多的時間,究竟睡眠純粹只是幫助消除疲勞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