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郭美懿整理
仁醫精神永存!91歲恆春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陳雲址醫師15日病逝,他在恆春半島開設第1個眼科門診,並自掏腰包捐贈百萬器材,每月深入山區義診,讓許多原住民長者重見光明,翻轉「瞎子村」的稱號。被同仁暱稱「老爹」的他,曾說「只要眼睛和雙手還能動,就要繼續服務病人」,春節年假前仍強撐病體看完1月份最後一個診,終身以行動實踐「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責任」。
閱讀更多
2025-03-25
丁菱娟
「留點距離,讓我們更近」,這是30多年前的廣告金句。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話,因為我發現這句話適合套在任何人際關係,不僅僅是朋友、同事,甚至親人都是如此。但唯有親人這點最難,尤其長大獨立的小孩仍和父母同住,因為無可避免和父母朝夕相處了前半輩子,界線已經難以畫分,要留什麼樣的距離才算適當,考驗著親子關係。很多我輩朋友,現在正在適應這樣的改變。
閱讀更多
2025-03-24
郭美懿
69歲交通部前部長郭瑤琪,週日(3/23)傳出因主動脈剝離緊急送新光醫院,開刀後在加護病房觀察中,情況危急,郭瑤琪家屬已在周一(3/24)上午約11點決定拔管,目前正在處理後續事宜。醫師形容,主動脈急性剝離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若未能迅速就醫,逾5成患者可能在48小時內死亡,如已故藝人小鬼黃鴻升即因主動脈剝離猝死,而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京城建設老總陳添進等名人也是死於此病。醫師提醒,如果突然在幾秒內出現撕心裂肺的痛,而且一路從前胸痛到後背,就要立即就醫。
閱讀更多
2025-03-24
郭美懿
3月山難頻傳,玉山、合歡山共有4名山友山難墜谷,遺體於3/23同日尋獲;而3/15也有17人登山團在攀爬奇萊山時,發生山難造成1人死亡。據消防署統計發現,自2021年起,山難事故連續3年創下新高,統計2024年至8月底為止,山難死亡人數就高達51人,創下22年來新高。發生事故年齡層以50歲到59歲的中高齡自組隊伍最多,其次則是60至69歲,專家呼籲,中高齡山友就算是爬「郊山」、「中級山」也應做好登山「風險管理」,包括自己當天的身體機能、天氣狀況、危險地形等。
閱讀更多
2025-03-21
5168實價登錄比價王 花編
台灣 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財團法人金融聯合資訊中心資料顯示,2024年首季60歲至80歲購屋核貸案件達2386件較2014年同期成長64%,65歲至80歲成長幅度竟擴大至1.3倍!且內政部最新統計,65歲以上長者居住的住宅數量,全國達69.5萬宅,創下新紀錄;全國平均屋齡已達33年,也同步創新高,明顯看出老人、老宅「雙老」問題持續拉警報。
閱讀更多
2025-03-21
林暐鈞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2025年, 台灣 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伴隨少子化、人類平均壽命不斷攀高等社會樣態,照顧人力減少、高齡獨戶數暴增、跨世代交流困境等問題。未來,人們將如何面對這劇變的大環境:超高齡化社會?
閱讀更多
2025-03-21
郭美懿
近期天氣忽冷忽熱,清晨氣溫偏低,白天太陽露臉又使氣溫升高,劇烈日夜溫差讓人容易感冒、久咳、腸胃不適與關節痠痛。中醫師陳中奎表示,氣溫變化大的時候,容易影響人體的心血管、腸胃功能及免疫系統,建議可從保暖、去濕及飲食調理3方面調理,避免溫差大帶來的健康問題。
閱讀更多
2025-03-19
老黑(田臨斌)
之前在臉書談到老婆和丈母娘一起出遊,留我獨處在家的話題,網友留言有用也有趣,其中一位說「為何不跟著一起去」,倒是我從沒想過的。
閱讀更多
2025-03-19
基因醫師張家銘
有人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 「可否簡單的解釋慢性發炎 ?」 慢性發炎其實有些抽象,因此讓不少人未曾真正注意它到底是什麼。慢性發炎是身體長期受到刺激,使細胞及免疫系統處於持續作戰的狀態。雖然不會讓人立刻生病,但這種隱形的消耗會逐漸侵蝕健康,影響全身各個系統,最終成為各種慢性疾病的根源。
閱讀更多
2025-03-18
蔡佳伶整理
你時常半夜起來跑廁所嗎?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周博敏指出,夜尿是指入睡後需起床小便,並且會干擾睡眠,尤其當夜尿次數超過兩次則會顯著影響生活品質。許多人在半夜起床上廁所時,常因頭暈或姿勢不穩而跌倒,造成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無論是年長者或年輕人,這都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危險。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