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謝蘭舟, 馬銀春
不要因年齡越來越大而向人生做出更多的妥協,要相信自己,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再來。在人生的倦怠期、困惑期和衰老期,都要懂得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當你認為自己還很年輕的時候,你就可以做到很多年輕人才能做到的事。
閱讀更多
2020-07-16
片田珠美
一直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所愛的「冷落兒」,只要一被父母拜託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就很容易覺得「自己被需要了」而答應。這是因為,他們想被父母喜愛,想要被認可,這樣的渴望比旁人要高,因此容易被父母乘虛而入─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閱讀更多
2020-07-13
郭瑞祥, 陳建豪
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愈來愈常出現。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死亡候選人」。四十歲那年,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過去,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我最放不下的,卻不是工作,而是最親愛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0-07-01
郭瑞祥
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愈來愈常出現。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死亡候選人」。40歲那年,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過去,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我最放不下的,卻不是工作,而是最親愛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0-05-25
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本文介紹,屆齡退休,55歲到65歲的人,該如何規劃理財,安然度過自己的餘生。國人平均餘命約80歲,但是你依法只能工作到65歲。沒有工作收入,但是有生活費支出的期間,平均至少15年(80歲減65歲=15年,如果你剛好符合平均壽命的話),該怎麼理財呢?
閱讀更多
2020-05-09
小虎文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沒有辦法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而並非只是『附加價值』罷了。如果父母親可以意識到這件事,中年、老年後願意改變,不要用『外在條件』來衡量子女,關係會好很多。如果你看重的是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麼事,你就會感到幸福。
閱讀更多
2020-04-24
梁爽
最近看了日本作家沖幸子的書—《精彩人生的一分鐘小習慣》。在第一篇文章裡她就寫道:「我的目標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十五歲,為了這個目標,我始終用心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好巧,我也是。
閱讀更多
2020-03-02
山崎亮
小山先生老是把「再大一點、再便宜一點」掛在嘴邊,其實也是為了使用者著想。高級療養院隨處可見,但他真正想蓋的是可以讓最 困苦 的人也能入住的地方。雖然身為設計師,被要求住宿費要壓在三萬日圓以下的時候還是挺煩惱的。
閱讀更多
2020-02-25
今周刊編輯部
目睹生命脆弱激勵守護使命「看見這裡的匱乏,總是想起過去的自己,就覺得我其實是很富足的!」魯瑪夫多次目睹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了父親,只能喝米湯或黃豆水,甚至因營養不足而死亡。孩童生病時,沒有藥品,只能使用刮痧之類的傳統療法,幼小的身軀被刮得全身紅腫,疼痛得哭鬧不停,但母親也只能緊緊抓住他,繼續為他「治病」。「每看到一個羸弱無助的生命,我們的心就彷彿被抽打一下,也再次提醒自己要如《聖經》所說『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守護難民。」
閱讀更多
2019-12-25
黃越綏
套句選舉常用的形容,我們隨時都處在「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的挑戰中,唯有正向思考才能突破心理障礙,也唯有在堅持中力行,方能抵達目標。
閱讀更多
3/ 4
第 3頁,共 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