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4
郭美懿整理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以96歲耆壽辭世,在眾人緬懷其功績與時代意義的同時,媒體也曝光女王生前最後一次露面。當時她在所居住的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接見英國新首相特拉斯,站在火爐前的女王依舊神采奕奕,那是她辭世的前2天。據媒體報導,女王在8日過世前幾天,仍維持如常生活,不只9月6日接見新首相特拉斯,3日、4日還與造訪巴爾莫勒爾當地教會的葛林薛爾茲主教共進晚餐和午餐。主教回憶,女王跟他聊起兒時回憶、40年前為馬兒取的名字、見過的人們與姓名,「記憶力驚人,而且幽默風趣,看起來狀況極佳。」儘管外界對女王驟然離世感到震驚不捨,但換個角度來看,這顯示女王過世前就算臥床,時間也不超過2天。相較於台灣受限於失能、臥床、嚴重慢性病的不健康餘命達8.04年,伊麗莎白二世幾乎可以說是行動自如到生命最後一天,為世人演繹了何謂「善終」。
閱讀更多
2022-09-12
曾文毅 醫師
「一個人發生失智前15~20年, 大腦 其實已經開始產生變化了。」
閱讀更多
2022-09-08
山田知生
史丹佛大學教授紐森(Eric Knudsen)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只要改變「面對事物的方法」,即使過了25歲,仍能和兒童或25歲以前的年輕人一樣,甚至擁有更好的成長空間。在25歲之前,學習新知是人的本能,就算不用刻意練習,人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新知識;然而成人會因為 大腦 「偏愛簡化」的機制,盡可能選擇已知的事物、排斥變化,為了不受限於 大腦 本能,成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專注、行動與休息。
閱讀更多
2022-09-02
山田知生
人體如此複雜精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掌握自己身體的疲勞程度呢?如果有某種客觀參考依據,而不僅僅是「好像有點累啊」的自我感受,應該有助於儘早發現並處理常見的「無自覺疲勞」等警訊。
閱讀更多
2022-09-02
山田知生
近幾年來我在史丹佛大學配合許多組織,研究「處於壓力狀態下的人,用什麼樣的呼吸節奏可以儘快調整好呼吸,恢復到平常的自己」。目前雖然還在實驗的初期階段,但已經逐步累積數據,顯示「吸氣兩次,完整吐氣一次(2in-1out)」的節奏,只要重複兩至四次,就可以調整好呼吸。
閱讀更多
2022-09-01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莊小姐曾是科技公司的專業財務管理師,無奈賺到財富卻賠了健康。每天工時長,到了下午就精神不濟、全身痠痛;工作壓力繁重,到了晚上仍無法放鬆入睡。惡性循環下,每天都拖著疲累不堪的身軀上下班,才30出頭的年紀,已出現記憶衰退現象,嚴重骨質疏鬆相當於60、70歲的衰老體況。
閱讀更多
2022-08-30
李易紓整理
編按:主計總處日前公布7月失業率上升至3.78%,創下9個月以來新高,且預估8月還會再攀升。而在薪資方面,雖然今年1至6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4,262元,增幅達到3.02%,但物價同步上揚,實質經常性薪資41,452元,年減0.11%,是6年來同期首見負成長,顯示薪資成長跟不上通膨速度,實質薪資倒退嚕。特別是疫情尚未看到盡頭,讓在重災區包括觀光業、運輸業工作的民眾,只能苦撐甚至最後被迫轉職。有一位38歲客運司機,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雖然一個月薪水有5-7萬,但還是擔心飯碗有一天會不保,因此決心考國考。他說每天開車10小時,只有利用午休或休假時自修,而第一次準備國考就真的上榜,而且是全國第13名!(原文刊載於2022/6/7,更新時間為2022/8/30)
閱讀更多
2022-08-30
郭美懿
「補鈣就要補D」、「維生素D缺乏會增加失智風險」觀念深植人心,但國家衛生研究院近日研究報告指出,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反而加劇 大腦 病變及智能退化,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對此,網紅名醫江坤俊在臉書分享看法,提醒大眾先別恐慌,一般人需要補充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不必將其妖魔化。
閱讀更多
2022-08-26
偉文隨筆
年齡愈長,也會少了年輕時事事看不慣的憤世嫉俗,作家鍾曉陽寫過:「年輕時我們看到美麗的月光,如今我們看到月球表面的凹凸與陰影,卻比月光更美麗。」當我們歷經滄桑,知道人的軟弱,我們對人的寬容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原諒你,而是理解後的釋然。
閱讀更多
2022-08-24
胡肇芳整理
健康的飲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食用大量加工食品對健康有傷害。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Neurology》指出,超加工食品對人的 大腦 有影響,恐怕有癡呆或認知障礙等風險。
閱讀更多
25/ 30
第 2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