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宗教

顯示第 15116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247

「親友沒按讚,原來過世了...」退休族的臉書和你想的不同,「這樣」經營,留下我們最開心的回憶!

tCol 2019-11-15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親友沒按讚,原來過世了...」退休族的臉書和你想的不同,「這樣」經營,留下我們最開心的回憶!

我就是利用臉書的發文,來讓自己不可以只有五分鐘熱度,也讓自己勇往直前,絕不後悔。你也有想完成的夢想嗎?請先寫在臉書上,大家才會相信你是認真的。

閱讀更多

你還會受邀參加30歲女人的慶生會嗎?與年輕人做朋友的好處與壞處

tCol 2019-11-07

米蓮.德克洛

你還會受邀參加30歲女人的慶生會嗎?與年輕人做朋友的好處與壞處

二十年當中,跳舞的方式已經產生了變化。三十歲的男人,用右手臂打節拍,食指在自然的節奏中上下移動,而頭部和臀部則是隨著彈簧運動搖擺。五十歲的人則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跳舞。

閱讀更多

老公年輕時意氣風發,生病後失禁又不洗澡...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無常,其實才是日常

tCol 2019-10-28

吳錫昌正念照護講師

老公年輕時意氣風發,生病後失禁又不洗澡...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無常,其實才是日常

正念教給照護者的第一件事,是去明辨我們的內心與情緒不能明白的真理:我們總以為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它們要消失時,心中產生很多不捨,甚或憤怒感,自己的東西被偷走了。

閱讀更多

不是有墓地才會想起逝者…葬禮一場要花30萬,連骨灰都不留的「終極零葬」、解放子女重擔

tCol 2019-10-24

島田裕巳

不是有墓地才會想起逝者…葬禮一場要花30萬,連骨灰都不留的「終極零葬」、解放子女重擔

編按:一直以來,喪葬費用算是不小的經濟負擔。據統計,在台灣大約需要30萬或者更多……隨著台灣人對「身後事」的態度轉趨開放,台北市政府統計,民國103年起,參加環保葬人數漸增,樹葬最多、當人生的終點到來,讓一切「歸零」,也是葬儀方式的另一種選擇。

閱讀更多

退休後更快樂,54歲遠赴法國調出25款香水!侯勝欽:我還年輕,想要去圓年輕時的夢!

tCol 2019-10-23

彭芃萱

退休後更快樂,54歲遠赴法國調出25款香水!侯勝欽:我還年輕,想要去圓年輕時的夢!

侯勝欽41歲就賺到下半輩子無憂無慮的財富,因而走進 宗教 ,潛心修行。他說自己已經參透人生的奧妙,「很多事情有定數,要放下,不要執著。」沒想到,54歲那年,卻決定重出江湖,再度創業,「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還可以再做一些事情,去圓自己年輕時的夢想。」

閱讀更多

養生更要「養心」!空巢期學習重新安排生活,別讓憂鬱症找上門

tCol 2019-10-22

林芷揚

養生更要「養心」!空巢期學習重新安排生活,別讓憂鬱症找上門

高齡社會到來,在年齡增長的同時,不但要養生,更要「養心」,遠離心理孤立、老年憂鬱症,度過快樂的人生下半場!

閱讀更多

「這世界不缺抱怨的人」50歲後要子女孝順、人緣好!用「1件事」取代舊習慣

tCol 2019-10-15

洪仲清

「這世界不缺抱怨的人」50歲後要子女孝順、人緣好!用「1件事」取代舊習慣

我常想,抱怨的時間拿來修養自己,都足以產生小的改變了。然後,有小改變才能引發大改變,自己改變慢慢才有機會引發別人改變。阿里巴巴的馬雲說:「這世界不缺抱怨,缺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閱讀更多

退休後,出國旅遊幾次才叫樂活?勸你放棄「做自己」,50歲後更愛「好自在」!

tCol 2019-10-10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退休後,出國旅遊幾次才叫樂活?勸你放棄「做自己」,50歲後更愛「好自在」!

我並不是建議大家以後都不必出國旅行,只是說不必再因為羨慕,但自己卻做不到而感到挫折。不過,我要提醒的是,我或許幫你卸下了「第三人生應該要常常出國旅行」的情緒重擔,但這時你該省思的是,你的生活是否過得充實、有意義?這或許才是時間可能非常漫長的第三人生裡最重要的課題。

閱讀更多

病人不要化療,可以嗎?許禮安醫師:尊重病人自主權,才能重拾笑容

tCol 2019-09-27

許禮安

病人不要化療,可以嗎?許禮安醫師:尊重病人自主權,才能重拾笑容

七月中旬的週日,我在台南市立醫院演講,開場前接到許伯伯的兒子打手機給我,語帶哽咽地說:「爸爸他已經在前一天晚上在家安詳死亡。媽媽要我通知許醫師,並且記得向許醫師道謝!」

閱讀更多

他人已死,親屬卻不簽死亡證明...竟因財產還沒轉移完!4例子警惕我們: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你該怎麼辦?

tCol 2019-09-26

柯文哲

他人已死,親屬卻不簽死亡證明...竟因財產還沒轉移完!4例子警惕我們: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你該怎麼辦?

編按:柯醫師曾說過,社會只教人們如何當醫生,卻沒有說過如何醫死;如同身而為人的我們,只告訴我們生命怎麼出生,卻缺乏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生死議題總是被我們拋在腦後,卻是你我遲早會碰到的問題。本文透過4個不同面向的例子,除了給予醫師們省思之外,更提醒我們,當病人已死,因為財產等各種問題,無法善終,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或躺在病床上的是你,你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