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5
鄒彤文
「每年四到六月是螢火蟲季,媽媽會變成螢火蟲回來唷,所以只要妳看到飛進家裡的螢火蟲,那就是媽媽回來看妳唷。」小時候,鄰居阿婆總是會對著我這樣說。因此每年一到了四月,我都會特地把廚房的小窗戶打開,期待家中有螢火蟲出現。在我的回憶中,媽媽有幾種樣子。有時很美麗,有時很堅強,有時很嚴苛;很多時候,也很偏心。
閱讀更多
2023-03-23
吳東軒
忘記 是第幾次住院,那天晚上在醫院陪我的是爸爸,他突然一副要認真跟我說什麼事情的樣子,我好奇地看著他,他說:「東東,你不要想為什麼是你。」「 ?」「你不要去想為什麼是你生病,不要去想這東西。」
閱讀更多
2023-03-14
蔡宜芳
最近小茵在班上常常無緣無故就掉下眼淚。班上同學覺得她不太對勁,就帶著她來找我。但小茵一點也不想來,她覺得輔導室是「問題學生」才來的地方。在諮商室中,小茵常常說著說著就掉淚,甚至大哭。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麼難過。
閱讀更多
2023-03-03
愼盾揆
長輩說鄉下有很多學識不高但很善良的女性,只要找一個這樣的人來結婚就好。我後來才知道,這種想法當時並不少見。在盲人學校裡也遇見幾位曾聽家中長輩說過這種話的朋友。
閱讀更多
2023-03-03
韓柏檉
2008年初罹癌至今,將超過15個年頭,一路太太幼香陪伴支持與鼓勵,人生由黑白轉為彩色,但無常之路迎面襲擊而來,太太在2017年7月卻因癌症過世,這個痛、這個角色的轉換,誰懂?健康養生、防癌抗癌,人人朗朗上口,市面上各種方法、招數比比皆是。在雙重的狠痛下,更明白了一些世間道理,養生、防癌、抗癌,所要做的事情幾乎一樣,差別在於是否多了一項「進醫院看醫生治療否?」回到家裡就是「自療」囉!自我療癒,近年深深體悟,大道至簡,以道御術的精神與哲理,世間方法招數多如過江之鯽,但真正的精隨「道法自然,萬法唯心」,人有千百種體質,不同的方法各有其妙處,但也並非人人適用。
閱讀更多
2023-02-23
諶儀璇
台灣步入高齡社會,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人每13人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每5人有1人失智,未來20年台灣失智人口約每30分鐘增加1人。「如何預防失智症?」根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所副教授、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莊宜芳分析,雖然失智有60%來自於老化、基因等因素,但仍有40%機會可透過早年、中年、老年不同階段的生活及健康習慣養成,扭轉失智風險,打造健康的老後生活。
閱讀更多
2023-02-22
陳美儒
編按:選填志願總是讓高中生們好糾結,究竟怎麼決定才是最客觀最正確的呢?到底志願該怎麼填?該選校還是選系?對許多人來說,選擇不只攸關未來職涯發展,也包含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意願,著實不容易,但是當孩子的志向,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時,究竟該怎麼辦?作者陳美儒老師於建中任教40年,看遍了各式各樣優秀頂標的青春少男少女,仍然感嘆──青春真的不容易。(原文刊載於2021/8/19,更新時間為2023/2/22)
閱讀更多
2023-02-20
莊宜芳醫師
在老化的過程中,大家往往容易注意到身體的退化與疾病,心理的健康卻常被忽略,或是用一種「老了就會這樣」的態度來看待。老年憂鬱症不典型的表現,不僅讓長輩身邊親友不會特別注意,甚至連醫療人員也未必有敏感度。
閱讀更多
2023-02-18
中壢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光漢,採訪整理/聯合報記者翁唯真
編按:47歲的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光漢,是知名的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師,但他自己卻是家族中第一個痛風患者,中年後更發現血糖也出問題,由於母親有糖尿病,讓他不敢掉以輕心,下定決心控制體重。他透過1天只吃2餐的方式減少熱量攝取,雖然一開始出現肚子不舒服、手抖等情況,但半年後逐漸培養出生理時鐘。他認為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若BMI值超過27,最好能減重10~15%,避免三高、慢性病上身。
閱讀更多
16/ 30
第 1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