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情境

顯示第 18119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先愛自己,才有人愛你!無論單身或有伴,面對人生風雨、不給人添煩,才能真正被愛

tCol 2021-01-25

黃大米

先愛自己,才有人愛你!無論單身或有伴,面對人生風雨、不給人添煩,才能真正被愛

人是自私的動物,照顧好自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別人才會愛你。

閱讀更多

移位機器人、防手震湯匙讓長照更輕鬆!用科技翻轉生活,樂齡網推「自立生活聯盟」

tCol 2021-01-12

李易紓

移位機器人、防手震湯匙讓長照更輕鬆!用科技翻轉生活,樂齡網推「自立生活聯盟」

台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浪潮來襲的可能社會衝擊,協助銀髮族能生活自立、享受安適人生,部署刻不容緩。銀髮族用品專賣店樂齡網開設「樂齡自立生活展示中心」,並推動成立「自立生活聯盟」,希望能協助長者自立生活、延緩老化!

閱讀更多

人生下半場,真實傾聽內心聲音!「場面話」練習斷捨離,彼此多點誠意才能真幸福

tCol 2021-01-08

林靜君談心室

人生下半場,真實傾聽內心聲音!「場面話」練習斷捨離,彼此多點誠意才能真幸福

「有空來我家坐坐」「下次一起來吃飯」「找時間來喝咖啡」「我再打電話給你」有聽出這些話的言外之意嗎?這些我們常聽到的話,藏有共同潛規則,就是這些話都只是嘴上講講,是人際之間的外交辭令,客套成分多,要不要認真當一回事,再說。

閱讀更多

2021上半年運勢》唐綺陽預言1-3月最關鍵,點名這6星座脫離苦海、苦盡甘來

tCol 2020-12-29

中時新聞網 邱映慈

2021上半年運勢》唐綺陽預言1-3月最關鍵,點名這6星座脫離苦海、苦盡甘來

再過幾天就要跨年了,大家都很好奇自己明年的運勢如何?很多預言顯示明年會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不過星座專家唐綺陽老師表示自己的看法不同,雖然明年不平靜,但是就算發生災難也是警示性的,例如某個國家發生戲劇性的事情,讓其他國家感受到某些事情的重要性;而且老天爺有時讓我們不安,是給我們改變的機會,因此只要拿出智慧妥善解決,就不需要過度擔心。

閱讀更多

別再勸「要放手、要放下」!生命過不去的坎、只有自己能跨過,旁人能做的是這個

tCol 2020-12-25

林靜君談心室

別再勸「要放手、要放下」!生命過不去的坎、只有自己能跨過,旁人能做的是這個

「......妳要做的事情是放手」。電影《孤味》演出獨立撫養三個女兒長大的女主角秀英,再次接到丈夫的訊息是他的死訊,為拋妻棄女多年的丈夫籌辦喪事時,還要面對小三出現喪禮的衝擊,其中一幕母女四人對話,大女兒阿青激動地要媽媽對多年的糾結放手。 已經三刷電影的杏硯(化名),聽到阿青的這一句「......妳要做的事情是放手」,斗大的淚珠每次都還是忍不住滾了下來。

閱讀更多

掌握情緒的力量,愛自己,並心想事成!這樣做擺脫焦慮負面情緒,重拾幸福感

tCol 2020-12-18

石原加受子

掌握情緒的力量,愛自己,並心想事成!這樣做擺脫焦慮負面情緒,重拾幸福感

​有種情況是由於自己沒有主動出擊,因此感到寂寞或受困於負面情緒之中。如果你總是當個被動者,那麼,若得不到別人給的幸福,自己就無法幸福。

閱讀更多

伴侶出軌,不是因為你比較差!鬆開自我批評的枷鎖,你要愛的不是他,而是你自己

tCol 2020-12-03

洪培芸

伴侶出軌,不是因為你比較差!鬆開自我批評的枷鎖,你要愛的不是他,而是你自己

「你老公是眼睛瞎了嗎?任何有長眼睛的人,肯定都會覺得你比她更漂亮啊!」朋友口中的「她」,就是她老公的外遇對象,這個反應除了幫她打抱不平,心疼她受了委屈之外,也指出了對於外貌的評價。

閱讀更多

媽媽拔管那一刻,像在告訴我終於解脫了 兒: 如果當時我放手,也許她不用挨那些痛

tCol 2020-11-23

艾彼

媽媽拔管那一刻,像在告訴我終於解脫了 兒: 如果當時我放手,也許她不用挨那些痛

那樣情急的急救當下,沒有多少人能做出最好的決定,無論如何請放下悔恨,因為有時,選擇真的不多。

閱讀更多

父母簽了安寧緩和意願書,醫療就不救他了?醫師:不是簽名,就變成被放棄的病人

tCol 2020-11-20

朱為民

父母簽了安寧緩和意願書,醫療就不救他了?醫師:不是簽名,就變成被放棄的病人

醫師!我想請問一下啊,會不會說,我簽了這張,你們就不救我了?

閱讀更多

金馬終身成就獎》侯孝賢刻意「背對觀眾」、不為任何人創作,一個起手就驕傲台灣

tCol 2020-11-20

鄭閔聲、何欣潔

金馬終身成就獎》侯孝賢刻意「背對觀眾」、不為任何人創作,一個起手就驕傲台灣

編按:第57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11/21舉辦,今年「終身成就獎」頒給侯孝賢。對於獲頒這個獎項,侯孝賢說:「我喜歡電影,我拍電影,這就是我的信念。」想更了解侯導的電影人生,來看《今周刊》2015年6月的這篇專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