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8
林靜君談心室
「你要為自己而活!」「你要勇敢做自己!」這幾年「做自己」大受歡迎,言談間碰到這關鍵字就嗨得不得了。尤其中年之後,都說自己過去為了孩子和家庭打拼,終於,也應該做自己。但是,因為「做自己」的定義模糊而廣泛,每個人有自己所以為的意思,有時候它和「自私」、「自我」、「自由」被搞混在一起,成為失控的做自己現象。
閱讀更多
2019-11-20
研之有物 / 劉芝吟
不論老後是否靠自己,爸媽總期待孩子離家有了一片天,仍會時不時回家探望陪伴。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費時 20 年,追蹤台灣家庭的互動模式,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從中發現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研究成果挑戰了西方經典示範論觀點,反映性別差異影響家庭互動,也預示臺灣未來可能將由大齡女子承擔較重的養老壓力。
閱讀更多
2019-10-28
好房網News / 王惠琳
首購族想買進人生第一間房,功課似乎永遠做不完,雖說買房需要一點衝動,但若真的一時衝動就簽約,恐怕未來20年都要悔不當初。PTT上有網友分享首購心得,整理出8個「下輩子買房不會妥協的地方」,被網友狂讚「超實用!」
閱讀更多
2019-10-08
羅布列
如果你在接收訊息時缺乏注意力,代表你對想要記住的內容沒有形成清楚的認識。然而發展這種清楚的認識非常重要,日後你才能回想起來,否則回想的時候會變得像霧裡看花一樣,細節模糊不清。如果你經常失去焦點和注意力,首先你需要的是克服這些問題,記憶力才會改善。
閱讀更多
2019-10-02
愛心理
沒有徵得他人同意就給出的建議,帶給人的感受就是包裹著批評的攻擊。你可以把你的評價留在心裡,因為對方並沒有想要得到你的批評。把別人沒有想要的東西直接塞給對方,這是很粗暴的行為。
閱讀更多
2019-09-06
艾彼
「年紀大了病痛就多,實在不知道這輩子我還有什麼事情沒完成,老天為什麼不把我帶走?我留在這裡,只是子孫的負擔」
閱讀更多
2019-08-19
黃大米
小黃司機拿出手機,點到YOUTUBE,讓我看他兒子的頻道,證明他說言不假,還傳得到冠軍的新聞報導給我看,「他的點閱率一個月有四百萬,每一百萬一千塊美金!他一個月就有十幾萬的收入!」
閱讀更多
2019-06-25
林靜君談心室
「算命的說我命格六親緣薄,我同意。可是母親走後,我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好活的。」M透露自己遲遲無法從喪母哀痛中走出來,甚至萌生厭世感。
閱讀更多
2019-05-06
心理學博士黃揚名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同樣的一段對話,講的人不同,感受也不同;同樣的人用不同的語調講,也有不同的感受。更別說,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的兩段對話了。俗語說:「講者無意,聽者有心」,真的是每個人都該牢記在心上的,因為再普通不過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在特殊的情境下,帶來你沒有預期的後果。
閱讀更多
2019-04-30
生活報橘
對多數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幸福感總是稍縱即逝。人們常說日記可以充當自己的顧問,我認為日記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幫助我們練習「快樂」。
閱讀更多
9/ 11
第 9頁,共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