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7
NOW健康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10大癌症發生排行中,大腸癌已連續15年居冠!大腸直腸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多人難以察覺,有些患者發現時常是中後期,癌症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
閱讀更多
2023-12-25
NOW健康
台灣近視盛行率高,加上現代人使用3C產品時間增多,近距離、過度用眼,無形中造成近視度數快速加深。眼科醫師提醒,近視不可逆,唯有及早控制近視,才可能降低日後受到高度近視危害的潛在風險。
閱讀更多
2023-12-22
NOW健康
肺癌連續18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死因之首1,根據最近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2。其風險因子與菸害、空氣汙染、家族史等因素有關,隨著政府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助於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臨床觀察早期肺癌儘管術後搭配輔助性化療,復發率仍相當高,所幸輔助性治療目前已進入到精準治療的年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內科主任、胸腔內科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涂智彥醫師表示,特別是這幾年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的輔助,有機會可以幫助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進而延長病患的存活率。
閱讀更多
2023-12-22
NOW健康
冬天天氣冷是腦中風好發季,想要及時搶救患者,民眾一定要記住「FAST」口訣,利用「微笑、舉手、說你好」檢測前兆,把握黃金3小時內送醫!中風是容易復發的疾病,若患者還有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應按時用藥控制,日常飲食忌油忌鹹,以免血壓持續飆高。
閱讀更多
2023-12-20
洪惠風
早上的門診結束時,已經下午3點多,診間的門又被推開,進來了一對母子,兒子看起來17、18歲,他們送給我一盒水果。「醫師,你不認得我們了吧?」那位母親問。我看了看他們,真的沒什麼印象。「6、7年前,你幫他通了腎臟的血管。」我還是沒什麼印象,媽媽接著繼續說:「小兒科劉醫師轉來的。」我看著少年,實在認不出來,6、7年前他只有11、12歲,和現在的長相應該完全不一樣,也許我看到心導管照片就會想起來,但當下卻一點印象都沒有。「那時他的血壓都高到200多,你幫他通了以後就正常了。他今年考上台大,我們特地來謝謝醫師。」我突然覺得有一條久未被觸弄的心弦受到撩撥,有些不能自已。那麼久以前的事,病人竟然記到現在。對我們醫師來說,常常只是日常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只是門診簡單的一席話,卻可能改變病人的人生走向。醫師的影響力,往往超過自己的想像,這些,才是支持同仁們堅持下去的力量,但是一位醫師能接觸到的病人畢竟有限,藉著寫作或者其他傳播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閱讀更多
2023-12-20
南宮仁
那是我在神經外科實習的時候,我考取醫師執照後,剛開始在醫院上班。當時的我還有幾個夢想和希望,那是每個初次當上醫生的人都會經歷的。像是在小事上也要盡力守護患者生命的決心,上級吩咐的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的架勢,還有在未來的日子裡成為人性化地迎接所有患者的真醫生的決心。
閱讀更多
2023-12-19
南宮仁
紛亂的週末白天,一個患者緩慢地穿過急診室的中央,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了下來。那是一個衰老的老奶奶,像是與疾病抗爭了很久,她的臉頰消瘦,但全身都是腫脹的,意識也看起來不太清楚。稍微晃動老奶奶的身體,她也沒有任何反應。透過全身的狀態可以推測是長期的腦部病變所致。老奶奶身邊只見一個瘦小的老爺爺,兩人看起來像是在相近的時間裡一起老去。我開口向滿臉皺紋的老爺爺詢問。
閱讀更多
2023-12-15
照護線上
「醫師,我最近發現有血尿的狀況。」58歲的陳先生說。「會痛嗎?」醫師問。「解尿的時候不會痛。」陳先生想了想說,「倒是經常腰痠背痛。」
閱讀更多
2023-12-15
NOW健康
攝護腺肥大是中高齡男性常見困擾,舉凡頻尿、急尿、夜尿等問題,總覺得解尿不乾淨,症狀嚴重還可能尿不出來,演變成急性尿滯留。多麗診所泌尿外科醫師賴姿君表示,若口服藥物改善效果不彰才會考慮動刀,然而傳統 手術 都會直接侵害組織,術後復原期較長,若想加快恢復期、不影響性功能,目前有「攝護腺拉開 手術 」可供選擇。
閱讀更多
2023-12-14
NOW健康
隨著年紀愈大,心臟瓣膜容易逐漸鈣化增厚,逐漸發生狹窄狀況,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嚴重時可能發生胸痛、暈倒、容易喘等症狀,出現心臟衰竭現象,多數患者不願冒險接受傳統開胸 手術 ,現在有新的治療方式「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置入新的瓣膜不必再承受開胸高風險。
閱讀更多
23/ 30
第 23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