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郭美懿
86歲作家瓊瑤4日驚傳在淡水住家輕生,家屬在今天(12/5)下午於瓊瑤臉書發出聲明,表示瓊瑤已如同她所說的「為自己的生命做主,瀟灑揮別人世,開啟另一段旅程。」告別式將不設公祭,也不舉行任何媒體會或紀念活動,不佔用社會資源。瓊瑤縱橫 文壇 半世紀,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對40歲以上的華人來說,有著跨世代的共同記憶。她的離世引發各界熱議,卻也有人擔心引發模仿效益,特別是高齡者面對這樣一個精神象徵的離開,更容易對死亡有過度美化的憧憬,覺得:瓊瑤都可以這樣自由地選擇離開,為什麼我還要痛苦、辛苦地留在這裡?
閱讀更多
2024-12-05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編按:縱橫 文壇 半世紀的作家瓊瑤昨(12/4)被發現在淡水住家輕生逝世,享壽86歲。瓊瑤與平鑫濤鶼鰈情深,在丈夫過世前親見他因中風、失智臥床,最終只能倚賴鼻胃管維生,讓瓊瑤關切「善終權」,也曾發表言論支持「安樂死」。瓊瑤身後更由友人在臉書發出千字遺言,盼未來能找到人道方式,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對此,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粉專發文,表示高齡者面對老病的身心痛苦,易萌生離世念頭,瓊瑤絕非孤例。但他認為瓊瑤雖有死亡教育的觀念,卻未曾擴及到家庭中每個成員,呼籲各界應關注生死教育議題,並落實「預立醫療諮商(ACP)」,「才能安樂善好自己的死亡!而不是輕生!」
閱讀更多
2024-08-07
郭美懿
人們透過節日祭掃來懷念逝去之人,朱全斌卻說自己罕至亡妻墓前,清明掃墓、平日三炷香也很少做,倒也沒有罪惡感。「有些人最難接受的就是這個人走了,我就失去了,但我覺得我沒有失去。」朱全斌說,當一個人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她便成為你身上的一部份,「譬如我有些思維、說話的方式都受她影響,成為我的一部份;所以有些部分的她是活著的,在我身上透過我活著啊!」
閱讀更多
2024-03-18
吳淡如
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經濟學上最對我最有用的名詞,也是最簡單的名詞,叫做「沉沒成本」。心理學上,有所謂「沉沒成本的偏誤」,也就是人們太在意過去發生的事情,把已經不可能挽回的損失當成重要的成本來計算。 舉個例子來說,今年你賣股票賺了錢,卻一點也沒開心感,你想的是過去十年其實你賠的比現在賺的多。又或者,明明你現在過得挺好,偏偏一直要緬懷曾經的不幸。
閱讀更多
2022-07-03
郭美懿
知名科幻小說作家倪匡驚傳7月3日於香港逝世,享壽87歲。香港作家沈西城3日下午在臉書發文:「倪大哥今午走了!」證實好友噩耗,但家屬包括兒子倪震及媳婦周慧敏皆尚未回應。
閱讀更多
2022-03-16
陳亭均
爸爸朱西甯曾想像自己有個故鄉在山東臨朐,朱天文、朱天心姊妹至今仍念著恩師胡蘭成的禮樂江山。時代變得好快,世人記得什麼?忘了什麼?姊妹倆透過筆,記錄下她們欲妥善存放的記憶。
閱讀更多
2020-09-16
蔡佳玲
身為中台灣之首的台中,這幾年藝文、設計的熱潮不僅沒退燒,反而更蓬勃,走在市區、小鎮逛學堂,隨處可以巧遇愈趨成熟的街區設計所帶來的驚喜。美術館、老書局、舊糖廠和教堂,還有難得一見的紙張博物館,帶點文青味的人氣新熱點,用創意包裝在地文化,表現台中美。
閱讀更多
2018-07-05
呂苡榕
香港作家鍾曉陽,改寫舊作,剔除「傳奇」,只剩《遺恨》。毀棄華美雕飾的文字,專注角色形塑,面對不可逆的命運,選擇更順理成章。少年時代俯首可拾的故事篇章,對她來說,已沒有什麼「非寫不可」的了。
閱讀更多
2018-01-25
呂苡榕
60歲開始書寫,10年來累積3本長篇小說,還原清領時期南台灣的族群關係,陳耀昌笑稱自己其實曾經30年沒摸過筆,生活重心全放在醫學研究領域。
閱讀更多
1/ 2
第 1頁,共 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