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0
劉軒
當網路與空氣一樣普及,科技孤立是大眾皆知的文明病時,我們需要更多面對面的空間,真正地相聚,不是在一起共享寂寞。
閱讀更多
2021-01-29
艾爾文
很多時候我們把別人看得太重,把自己又看得太輕,所以才會事情發生時只為別人想,被傷到了還怪罪自己做錯什麼。好意,要用在也懂得那份好意的人身上,留給不知道要珍惜的人,也只是讓他們得寸進尺而已。
閱讀更多
2020-12-24
蘇絢慧
英國媒體BBC在二○一八年有篇關於〈孤獨的五個誤解〉文章中,提到社會神經學家約翰•卡西奧普(John Cacioppo)認為:「孤獨感是來自人類進化的結果,目的在於促使我們改善與他人的關係。用口渴感來比喻,你要是感覺口渴,就會去找水來喝。你要是感到孤獨就會去接觸他人。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過著群居生活以保證安全,因此與他人保持聯繫是一種生存機制。」
閱讀更多
2020-10-08
李易紓
50歲的李太太,在旅行社工作,英語非常流利,3年多前,她發覺除了英語能力大幅衰退外,也開始不想說話,而且經常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情緒也不穩定……,到醫院就醫檢查後,推斷可能是失智症中的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究竟是失智症還是老化,要如何判定呢?
閱讀更多
2020-09-30
拉斯─約翰.艾格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分析,怎樣才能使人們更快樂、心情更愉悅。最常見的幾個建議是:我們應該要有充足的睡眠、多運動、多花時間待在戶外、進行冥想、培養人際關係、以及融入自己所處的社會。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教你如何變快樂,也不是教你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而是教你如何與他人更容易達成共識,因而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方法和技巧,來幫助我們實現特定目標。
閱讀更多
2020-09-15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一年多前,我為了改善五十肩問題走進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有幸我的女兒就是我的重訓教練,才有勇氣問些蠢問題,如果換是別的教練,說不定我會為了顧全面子,還不敢問呢!
閱讀更多
2020-08-14
林芷揚
62歲黃先生原在貿易公司負責進出貨工作十多年,受疫情影響遭裁員後,與太太商量,決定二度就業,於工廠任職。不過,上班已經超過一星期的他,對於簡單的機械性動作仍經常出錯,乍看似乎是失智的症狀,就醫檢查後,實際上是罹患了非典性憂鬱症。
閱讀更多
2020-04-30
小虎文
「在我的觀察裡,很多人做了預知夢,自己卻不知道;或是明明不是預知夢,卻以為是預知夢。」夢境諮詢師李香盈指出,三種最容易被預知出的夢境,一是健康、二是個人狀況、三是預知關係。
閱讀更多
2020-04-22
植木理惠
這些方法的關鍵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必須相信自己、相信對方能夠成才,否則動用再多技巧,也發揮不出成果。
閱讀更多
2020-04-21
小虎文
當一個女人由內而外重視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她會有難以掩飾的光芒,那就是自信與魅力!這種成熟的美,會風靡全場。造型師劉為麟分享熟齡穿搭:3個常見NG打扮與4個必學技巧。
閱讀更多
7/ 11
第 7頁,共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