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高小鳳
房子到底是理想生活的容器,還是將就過活的囚籠?3年前,整理師何安蒔眼見爸媽年老體衰,漸漸爬不動樓梯,幫助父母賣屋南遷,「兩老搬到桃園後第一件事是分房睡,作息不再遷就,感情更好,而且各自展開新興趣,真正為自己而活。」
閱讀更多
2023-12-25
NOW健康
台灣近視盛行率高,加上現代人使用3C產品時間增多,近距離、過度用眼,無形中造成近視度數快速加深。眼科醫師提醒,近視不可逆,唯有及早控制近視,才可能降低日後受到高度近視危害的潛在風險。
閱讀更多
2023-12-21
曾少芬
親密關係最終的問題都不是外界的,不是孩子、不是生活壓力、不是家庭瑣事,本質是彼此缺失了情感連結和內在需求的回應。
閱讀更多
2023-12-15
陳啟祥
踏入投資市場其實就如同出航,尋找獲利的契機,同時也會伴隨著風險的存在,因此好好了解並思考自己所處的情況,才能達成理想的財務目標。這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我想這世界上也不存在著輕鬆賺錢的方式。
閱讀更多
2023-11-25
李四端, 台灣優視媒體
蔡詩萍: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留言說:你真的好幸福喔,你爸媽都還在,而且你到這年紀了,你爸媽都還在。我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還好啊,因為我們太習慣了,可是看了幾次不同的人這樣講,突然間覺得滿有道理的。有一些讀者互動,我聽到最感傷的是,很多人說他看這書之後就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可能走很久了。我才突然發現到出書的時候,我爸爸還在,我還可以把書拿回去給他,雖然他已經很疲累了,不一定能 看書 ,可是我爸還會這樣子翻翻書,我弟弟當場拍下一張照片。你看一個90幾歲的老先生翻兒子寫他的書,你曉得這種感覺就很溫暖。
閱讀更多
2023-11-10
劉秀枝
八十歲的朋友說她最近常睡不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約一個小時後,才勉強睡著;隔天打高爾夫球時,告知球友她因睡不著而精神不佳,沒想到竟然有四位銀髮族球友不約而同地拿出安眠藥,讓她回家服用。她覺得服藥的效果不錯,但也擔心是否會上癮。
閱讀更多
2023-11-03
金雅拉
我在碰到壓力時自信心會下降,開始對他人察言觀色,然後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有時候是什麼都不想做,有時候則是什麼都做不了。和平時比起來,我會變得更加無力與倦怠,很容易陷入自我譴責。這種時候,我會意識到「現在的自己需要被讚美」,然後試著運用行為活化的技巧:早上起床後,設定三個足以讓自己體驗到快樂與成就的目標,但不必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閱讀更多
2023-10-24
劉秀枝
最近接連有兩位同事屆齡退休,回想起我當年擔任科主任時,兩位都還是住院醫師,這才猛然警覺到自己已退休十六年,剛好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年數。我不禁思索:在這漫長又覺得像轉眼而過的十六年「社會大學」中,除了持續寫兩個專欄文章,希望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之外,七十五歲的我還學到了什麼?
閱讀更多
2023-10-16
莊宜芳醫師
75歲的林奶奶是輕度失智症患者,與她同住的先生是主要照顧者,兒女們住在附近,上班/上學日都會帶孫子孫女們回家一起吃晚餐。曾是高中老師的林奶奶,退休後做了很長時間的志工,也參加讀書會,但因為退化逐漸淡出這些社交活動,也不會主動聯繫過去熟識的朋友們,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中。在家中時無所事事,林奶奶會反覆問先生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確定他在哪裡?讓先生覺得與太太共處時幾乎無法做自己的事,感到壓力與煩躁…
閱讀更多
3/ 20
第 3頁,共 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