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
食力
元宵節吃的元宵是用餡料沾水,在糯 米粉 中滾製而成。 而包餡湯圓則是先以糯 米粉 加水揉製糯 米粉 糰後,將餡料包入搓揉成球型。不過,早期台灣人吃的冬至湯圓,多半沒有包餡,而是粉糰染成紅色,做成紅白2色湯圓。
閱讀更多
2019-02-11
林芷揚
元宵節即將來臨,賞花燈、吃湯圓是傳統習俗,但湯圓熱量高,許多民眾擔心吃了發胖。營養師推出健康的五彩湯圓,搭配玫瑰花茶湯底,好吃又不怕發福!
閱讀更多
2019-01-29
吳念真
在碉堡吃火鍋,食材不重要,因為一大群來自台灣各地、學歷經歷不一的年輕人在乎的,是有緣相逢並相濡以沫的機遇和情感。
閱讀更多
2018-11-01
寫樂文化
在沒有美食評鑑與料理節目、交通與網路都不發達的年代,幾百年前一道鄉下的地方料理該如何「爆紅」? 得靠說故事。常常下江南四處品嚐美食的乾隆皇故事最多,這如同是由皇上點評、古代中國版的美食評鑑。這類「龍心大悅菜」在歷史上所在多有,跟乾隆皇掛上關係的料理尤其多,是因為他在位時間長又愛到處跑,故事的套路也很固定,多是某一位地方官員進獻,皇帝老兒吃得開心就賜名,從而打開全國性的知名度,就連麵線糊這種閩南鄉土小吃也是如此。
閱讀更多
2018-07-05
高靜玉
富貴若無三代,不懂吃穿。台南人請客,要主場氣派、要賓主盡歡、要熱絡款待、要收放自若,並講求功能與美感兼具,在食膳的意涵與觀賞的功能間,挑戰師傅的功力,以及菜餚與文字間的趣味。餐桌如此,甜食亦然。出身台南世家的黃婉玲,母親家族世代製糖,故能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仍有著不虞匱乏的豐富飲食與精妙講究的甜食,那是舊日時光裡,「阿舍」生活的極致表現。現在由她領我們推開歲月之扉,一窺世家在甜品上的講究與究極。
閱讀更多
2018-07-02
林芷揚
沒特別運動更不吃補藥,70歲才退休,80歲還在教書!他精神抖擻、幽默風趣、腦筋轉得比誰都快。他是許多企業界、藝文界大咖的老師,卻不擺架子還超愛自我解嘲!長者風範背後是永遠的童心未泯,他不怕老,對生死更達觀─他是你一定要認識的人生導師吳靜吉。
閱讀更多
2018-03-02
林芷揚
冬至一定要吃湯圓!輕咬一口軟Q的外皮,綿密的芝麻餡、花生餡馬上流出來,滿口湯圓甜香,心裡也充滿幸福的感覺!湯圓雖然好吃,卻不易咀嚼、不易消化,提醒年長者食用時,務必小心為上。
閱讀更多
5/ 7
第 5頁,共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