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7
小虎文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那時候的醫療沒有很發達,可是大家都過得很快樂,那是很自然簡單的生活......」陳秀丹醫師,十多年來她站在最前線,為勢孤力單的末期病人爭「生死權」!能有這份打樁入心的決定,源自於她單純的快樂童年。
閱讀更多
2019-11-07
楊智鈞醫師
「救到底」與「好好走」之間,我們永遠都在嘗試著平衡、尊重生命、不輕言放棄,做出對生命最好的決定與努力。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於「急救」、「插管」、「放棄急救」等名詞的反思。
閱讀更多
2019-10-28
黃勝堅
錢大元看著手上這張依民國100年1月26日,安寧 緩和醫療 條例新修規定,錢家祖孫已成年的人,三代十八個人共同簽署的「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心中百感交集。
閱讀更多
2019-10-12
林芷揚
93歲王爺爺罹患失智症10多年,已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終日臥床,不太認得人,對話混亂,生活起居皆需外籍看護24小時照顧。
閱讀更多
2019-10-07
林芷揚
「人生最後階段,輕盈地下車,而不必拖著沉重的行李」,知名作家張曼娟在簽下預立醫療決定後,由衷說出她愉悅的心情。
閱讀更多
2019-09-27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已經一年九個月了,我心裡想,以前我太太當孩子的母親,把屎把尿都把我們的孩子都拉拔大,現在太太生病在我旁邊,我就把她當成小baby來照顧,她把我當成她的母親,奶爸也好,她也不嫌棄我。……
閱讀更多
2019-09-23
林芷揚
不少民眾對安寧病房的刻板印象是「等死的地方」,事實上安寧 緩和醫療 是幫助病人獲得身心靈的平靜,不但身體上的痛苦得到控制,心靈也會安詳寧靜,反而能思考生命意義,在最後與親友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不留遺憾!
閱讀更多
2019-09-16
許禮安
路途中有凹凸不平的地方(醫院前後棟的伸縮縫有突起一段),就提醒他們:這裡動作要慢一點或輕一點。因為我穿著白色的醫師袍,而且我的行為和態度,可能會讓他們誤以為末期病人是我的親朋好友,於是他們多半會稍微尊重一些。
閱讀更多
2019-09-12
揚生慈善基金會
又是一樣的場景:約四坪大小的會談室,我坐在扶手椅上,左手邊坐的是我們團隊的安寧共照護理師。右手邊的沙發上,坐著一位頭髮略顯蒼白、眼神憂傷的婦人,而她旁邊坐著她的女兒,看來都三十多歲的年紀,眼睛瞪著大大地看著我。
閱讀更多
5/ 8
第 5頁,共 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