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王素梅, 陳良基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8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患有精神相關疾病,台灣則至少有超過200萬個家庭正處於憂鬱風暴之中。那一天,當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發現結褵40年的另一半站在16樓的陽台上打算縱身一跳時,他唯一的念頭,只有緊緊抓住她的手……原本開朗大方的太太素梅嚴重失眠、變得沉默寡言、行動遲緩,害怕面對人群,宛如陷入憂鬱流沙,身體的自主能力一點一滴地流失了,而自信心、安全感也跟潰堤。當她越是心急、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藥物副作用使得記憶漸漸空白,更令她感到失落。「環境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要不要笑是自己可以決定的。」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考驗,陳良基決心卸下部長職位,提前從台大退休。除了安排太太接受精神科的專業醫療和心理諮商之外,他也每天按表操課地陪伴太太定期散步、做運動、追劇、出遊,鼓勵她寫下「煩惱筆記本」……經過兩年悉心照顧與一家人同心協力的努力,那個熟悉的太太又回來了。罹患憂鬱症不是誰的錯,只是大腦生病了。身為守護者的你,若能用包容的心去理解,持之以恆的陪伴,就能看見痊癒的曙光。
閱讀更多
2023-11-24
郭美懿
作家吳若權從35歲起成為母親的主要照顧者,歷經母親兩度中風、罹癌,一晃眼就是26年,而他也從青壯年,走到了熟齡銀髮的階段。儘管一切恍如昨日,往事卻並不如煙,身為照顧者的900多個日子裡,吳若權如何在照護長輩的同時,用愛與陪伴,迎接人生的下半場?
閱讀更多
2023-11-15
丁菱娟
中年過後,周遭的人際關係正悄悄發生變化,因為即將離開職場的關係,同事、客戶、老闆不再是我們社交的重心,取而代之的將是老伴、老友、親人、同好。人際關係不同於以往,少了一些利益計較,多了一些溫馨陪伴,但我們得改變思維,重新認識。
閱讀更多
2023-11-15
陳亭均
(今周刊1404)楊小梅曾經不願面對自己的身世,對身為新住民的她而言,那段故事太心酸,她也害怕落入社會的刻板形象。而當她真正找到認同時,她終於成為幫助他人的那方。
閱讀更多
2023-11-07
NOW健康
58歲的許先生20多年前曾在他院接受傳統痔瘡手術治療,原以為能夠揮別排便不順的困擾,不料症狀遲遲沒有緩解,2年前又在親友推薦下至醫美診所進行微創痔瘡手術,但許先生排便狀況卻更加糟糕,近2個月更是排便困難,甚至稍一出力就疼痛難耐,日前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門診,經蕭光宏主任指診,發現許先生的肛門口徑僅剩1.5公分,診斷為嚴重型肛門狹窄。
閱讀更多
2023-10-19
丁菱娟
當我們放棄了裝扮自己,也等於放棄了對自己的期望和想像,削弱自己的價值感。活出美麗不只是外表的光鮮亮麗,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閱讀更多
2023-10-04
湯小小
學游泳時,老師不會一開始就教你很難的游泳姿勢,而是先教你怎麼憋氣,然後教你手部動作,再教你腿部動作,最後才教你怎麼游。學跳舞時,老師也不會一上來就教你跳完整的舞,而是先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教,每一個動作都學會了,最後才跳完整的舞。這就是循序漸進,從難度最小的事情開始,一步步拓展,最後輕鬆達成預定的目標。
閱讀更多
2023-09-25
丁菱娟
在第人三生退休之後,賺錢的能力弱了,能花錢的時間變多,趁我們體力還行,身上有些積蓄,子女都長大了,這是花錢的最好時機,不需要愧疚,自己掙的錢自己花,用在對的地方,值得的地方,來為我們的第三人生增加一點色彩。
閱讀更多
2023-09-25
翁申霖、郭美懿
作家李昂日前搭捷運,因3名年輕人不願讓出博愛座,氣得拍照上網公審,引發博愛座存廢爭議。身為照顧者的作家吳若權分享經驗表示,帶母親搭捷運,「讓座率是100%」,認為該撤除的不是「博愛座」,而是要撕掉主觀的「標籤」,同時提醒別再嘲笑「老嬰」,因為在急速奔赴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你我將來都會是『老嬰』。」
閱讀更多
2023-08-25
丁菱娟
我真希望現代女性要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好好溝通並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我也希望當我們成為別人婆婆時,同樣別用過時的想法去制約媳婦;同樣像女兒般希望她在職場上發光發亮,找到舞台活出自己。
閱讀更多
3/ 15
第 3頁,共 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