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李若雯
從小到大,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沈伯洋一直都是菁英遊戲的勝出者,但終其一生,他的夢想都是能搗毀這場遊戲。於是,他完成了斲斷階級複製的直接實踐:收養一個女兒。
閱讀更多
2023-10-25
NHK特別採訪小組
母親得了失智症後妻子離開,工作也沒了的50多歲男性。自稱為「長照機器人」。
閱讀更多
2023-09-06
林靜君談心室
我對自己的認知是,可以一只背包就出門浪跡,語言不通沒在怕,有信心遇到問題總有辦法可解決。但實際的狀況是,不過疫情3年多時間,面對機器時滿滿被時代輾壓的挫折感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更多
2023-06-15
J won
編按:本書作者因經商,有機會近身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富者。他認為,不是有錢就能稱為富者,有錢卻沒時間花,或是成天處在高壓環境、凡事緊張兮兮,並不能算是富者。擁有時間、人際、金錢這三種自由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者。
閱讀更多
2022-10-28
林靜君談心室
最近政壇名人墜樓身亡,引起大眾一陣驚愕:「以為他過得好好的,怎麼會這樣?」有人緬懷他的風度,有人懊惱沒有再多關心他一些。到底在那一躍而下之前,他經歷了些什麼,以致於這麼決絕的告別?
閱讀更多
2022-09-08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70
A:我是祥和,今年47歲,老婆39歲,結婚11年,有個6歲將上小學的兒子。3年前兒子上幼稚園之後,老婆就回到原公司上班,但她突然變得情緒不穩定,一有看不順眼的事,就會突然發飆,抓狂到超出常軌,更不時對我打罵,我去衛生所及醫院詢問,都認為她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要我帶老婆就醫,但我實在做不到。這3年家庭完全失去歡笑,我很想帶著孩子離婚,但又怕爭不到孩子親權,雖然她不至於對兒子出手,但我不放心兒子跟這樣的媽媽生活,內心多少還是期望3人一起快樂生活,我該怎麼辦才好?老婆變成暴力妻,原因不在我,我沒有外遇或不顧家,推測或許跟她成長經驗有關。她兒時父母離婚,跟著父親幾年後就被送到安置機構,讀高中時才又接回來,一直沒有安全感。但她對外表現開朗,因此回歸職場時大家都很歡迎,即使她在家變成狼,也沒聽說她在職場有任何狀況。她常說「工作很累,不要吵」,一旦孩子晚上亢奮不睡覺,而她隔天有會議或重要工作時就會抓狂,要我帶孩子去別間睡覺。孩子若仍嬉鬧,她就把我拉到廚房打到鼻血直流,或抓咬我的手臂、小腿,處處留下傷痕,導致我很久無法穿短袖或短褲,雖然至今沒去醫院驗傷,但我已用手機拍下許多受傷照片。對我而言,一年到頭沒有哪一天覺得「今天是美好的一天」,還好有兒子,否則我也覺得憂鬱到需要去看精神科!雖然老婆盡量不在兒子面前動手,但孩子逐漸長大,隱約知道媽媽的暴力行為。我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會缺乏安全感,思考怎樣才是對孩子最好?
閱讀更多
2022-06-23
許皓宜, 凌柏瑋
如果你要我說當初為什麼去死,我實在無法回答你;我只是好奇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人到底為什麼要活著?
閱讀更多
2021-05-17
李易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17公布國內新增33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33例本土(案1684至案2016)及2例(案2017、案2018)境外移入。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333例本土個案為189例女性、144例男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5/5至5/16,居住縣市分別為臺北市158例(萬華區89例最多)、新北市148例(板橋區41例最多)、桃園市10例,基隆市6例、彰化縣5例、臺中市及宜蘭縣各2例、新竹縣及苗栗縣各1例。其中臺北茶藝館 155例、萬華活動史相關 86例、南部進香團 6例、某社團群聚相關 5例、宜蘭遊藝場群聚相關 3例,疫調中有38例、群聚關聯不明者40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之2例境外移入個案為菲律賓籍30多歲男性、本國籍20多歲女性,分別自菲律賓、海地入境,入境日為4月30日與5月16日,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閱讀更多
2020-12-25
林麗娟
「小時候家裡窮,13歲就去當學徒了,我想靠著我的雙手,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很難想像,國寶級蔬果雕名廚、大學餐飲系名師廖清池,學歷只有小學畢業。 廖清池在今年7月退休,但每天照樣活力充沛地東奔西走,除了接受農委會委託輔導「田媽媽」餐廳,還到少年輔育院等地方當義工、演講、傳授一技之長,幫助創業者能穩定上軌道。
閱讀更多
2020-10-22
黃越綏
不論醫療器材再怎麼先進,醫療人員醫術再怎麼高超,現代醫療終究無法治癒高齡。唯有了解「人老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安心變老,漫步到人生盡頭。
閱讀更多
1/ 2
第 1頁,共 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