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領出

顯示第 314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46

把父親存款領出付他的喪葬費,卻被弟弟告!50後規劃好身後事,子女就不會對簿公堂

tCol 2021-04-08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把父親存款 領出 付他的喪葬費,卻被弟弟告!50後規劃好身後事,子女就不會對簿公堂

「我不懂,我只是把錢 領出 來付父親的喪葬費用!為什麼我會被弟弟告呢?」劉小姐不斷地說道!數月前,劉小姐就曾來做過法律諮詢,詢問:「癌末的父親,未來遺產要如何處理,以避免糾紛?」的問題。

閱讀更多

邊休假還能邊賺錢!學有錢人3階段奴役時間,踏上財富自由、累積高人一等的資產

tCol 2021-03-09

今周特刊

邊休假還能邊賺錢!學有錢人3階段奴役時間,踏上財富自由、累積高人一等的資產

荷包深度跟時間管理有關係嗎?關係可大著呢!上帝給每個人每天都是24個小時,但將「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奉為生活圭臬的人們,他們總會妥善運用每一分鐘,一樣的時間, 硬是創造出比別人更多的成效,最終踏上財富自由之路。

閱讀更多

60後不買房,能靠股息住飯店養老?專家教這招,退休年提200萬、還能再花30年

tCol 2021-02-22

Jet Lee

60後不買房,能靠股息住飯店養老?專家教這招,退休年提200萬、還能再花30年

昨天在網路看到一篇文章講到某位老牌影星搬回臺灣以後,選擇住飯店而不是買房子。她認為當她再活30年,住飯店30年的費用約等同於大安、信義區的房價。而且不再需要負擔各項費用,也省下許多管理房屋的時間跟心力,然後又可以享有很貼心的服務。選擇住飯店遠比住養老院或是死守一間房子來得好。

閱讀更多

套牢N年的股票,也該斷捨離!別怕賠錢,無罣礙反而更安心

tCol 2020-05-29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套牢N年的股票,也該斷捨離!別怕賠錢,無罣礙反而更安心

很多人都知道該把家裡無用的東西「斷捨離」,讓家裡的空間得到釋放,人的心情也會隨之變好。這個觀念同樣適用在套牢N年的股票上,但畢竟這些股票不是實體物,而且投資人又不甘心處分後就要承認虧損,所以反而成了很多人最不願意去面對的無用的東西。

閱讀更多

人到55歲,退休金投資也來得及!這一招讓利息源源不絕,本金愈存愈大

tCol 2020-05-25

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人到55歲,退休金投資也來得及!這一招讓利息源源不絕,本金愈存愈大

本文介紹,屆齡退休,55歲到65歲的人,該如何規劃理財,安然度過自己的餘生。國人平均餘命約80歲,但是你依法只能工作到65歲。沒有工作收入,但是有生活費支出的期間,平均至少15年(80歲減65歲=15年,如果你剛好符合平均壽命的話),該怎麼理財呢?

閱讀更多

善用投資收益,才能安穩退休!四個方法讓資產變成4倍,越老能花的錢越多

tCol 2020-05-12

葛蘭.薩巴帝爾

善用投資收益,才能安穩退休!四個方法讓資產變成4倍,越老能花的錢越多

時間往前快轉,你已經達成提早退休的階段,你現在已經不一定要上班了,你的財務狀況也完美了。過去四年間,你努力存下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收入,也很聰明地投資。依照你的計算,假如股市在未來三年跌幅不超過個位數,你應該就能順利在五年後或更短時間內退休。你越來越接近提早退休,你也更能掌握自己的每月開支,現在你已經成功優化自己的財務,所以你花的錢足以讓你感到快樂,也擁有一切自己需要的東西。

閱讀更多

人到中年存養老金的方法!就這樣買零股,退休後每月穩領7萬,拒當下流老人

tCol 2020-05-07

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人到中年存養老金的方法!就這樣買零股,退休後每月穩領7萬,拒當下流老人

本文介紹,上班族利用在職生涯,幫自己理財的方法。

閱讀更多

每月花1萬元「這樣」投資股票,65歲之後,每月可提領32萬...讓你養老金「永遠花不完」!

tCol 2020-04-18

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每月花1萬元「這樣」投資股票,65歲之後,每月可提領32萬...讓你養老金「永遠花不完」!

本文介紹,父母幫孩子理財,足夠他一輩子(合理)花用不完的方法。為人父母的,總會想要為孩子做點什麼,留個什麼給他們。然而,父母要留財產給孩子,使用哪些工具比較適合呢?大多數台灣民眾,可能會選擇留房子、土地,或者是現金、儲蓄險等。本文將介紹,另一種留錢財給孩子的方法,給讀者參考。這是可以到孩子65歲退休(不是父母退休)都能安心的:指數化投資。

閱讀更多

窮到沒錢幫母親安靈位,他唯一能做的,是在冰庫外跪到出殯…5個死亡面前展露人性的故事

tCol 2019-09-27

大師兄

窮到沒錢幫母親安靈位,他唯一能做的,是在冰庫外跪到出殯…5個死亡面前展露人性的故事

你好,我是殯儀館的接體員。許多人都以為在殯儀館工作會遇到很多靈異事件,老實說並不多,倒是因為常常接觸屍體,看多了死亡面前所展露的人性,讓我對「人類」這種生物,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