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
朱芯儀
編按:作者朱芯儀曾經是位演員,後來成為喜愛在網路上、節目上聊天分享,全心投入三個小孩的母親。她跟全天下的家庭主婦跟媽媽一樣,永遠覺得睡不飽,孩子跟先生就是她的發電機。 她常常覺得日子就是這樣,要喜歡每個小日子,偶爾夜深人靜時,會想著,這樣的日子,未來會如何呢?雖然常常會覺得怎麼瑣事這麼多,但柴米油鹽,誰家不是這樣呢?不要放心上,努力為了全家幸福努力最重要。 沒想到有一天⋯⋯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翻轉了她的人生。 如果人生總是有幾個更新階段。 婚前投身戲劇演藝行列的她是1.0、婚後成為母親的她是2.0,當遇到癌細胞後的她,在揮別了癌細胞,戰勝那些「壞東西」的她,則是朱芯儀3.0。
閱讀更多
2023-10-03
郭美懿
骨質疏鬆症被稱為「慢性的無聲殺手」,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流行病。在台灣,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隨著2025年超高齡社會到來,預估罹患骨質疏鬆的人口恐將增至總人口的42%,也就是每3人就有超過1人面臨骨鬆危機!據國際骨鬆協會2012年世界排名調查顯示,台灣髖骨骨折機率為全亞洲第1、全世界排名第9,一旦罹患骨質疏鬆症,即使是低能量的撞擊或跌倒也可能出現骨折。尤其薦椎骨鬆性骨折的患者,有時甚至坐機車壓過窟窿、或家人協助從床上坐到椅子就發生骨折,不可不慎!
閱讀更多
2023-09-08
林頌凱 醫師
在台灣,每5人中,就有3人有頸椎問題,頸椎病成了全民新疾病!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
閱讀更多
2023-09-01
鄭明輝
根據罹癌年齡層的調查統計,台灣罹患乳癌的高峰年齡已下修至40〜50歲,而美國罹患乳癌的高峰期則是在50〜60歲,台灣乳癌患者的平均年齡比美國提早了10歲之多!
閱讀更多
2023-08-15
數位內容部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但高齡長者常因為害怕手術而延誤就醫,其實現在可經由導管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提供高齡者及高風險手術者一個安心的治療選擇。
閱讀更多
2023-08-09
數位內容部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現在也能應用在醫療,由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跨領域與臺灣大學電資學院洪一平教授合作所組成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與廣達電腦補助,成功執行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此計畫結合了臺大頂尖臨床團隊與3D影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科技,致力於為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提供最高等級病情討論、術前模擬、醫病溝通、及教育訓練的元宇宙跨時空平台。臺大團隊同時分享兩病例,展示此創新平台的功能。
閱讀更多
2023-08-08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要做到很多專家建議的「善終」,其實非常困難,因為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於心不忍」,甚至事後可能會後悔「自己是不是太早放棄了?」
閱讀更多
2023-07-06
翁申霖、呂嘉薰
編按: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8277人;11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則顯示,口腔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6位,死亡人數為3479人。64歲「不老頑童」歌王陳昇更於2020年罹患原發性口腔癌,臨時取消當年度誇年演唱會,透露當時一度交代後事,整整差鼻胃管躺15天,舌頭1/3麻木還會流口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每年超過8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當口腔出現久未癒合的傷口、吞嚥困難、頭頸部有腫塊等徵兆,應警覺是否為口腔癌,尤其習慣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人,更是口腔癌的高危險群;此外,連蛀牙、配戴假牙、牙齒過尖……都可能導致口腔內細胞突變,倘若不幸「中鏢」,就得尋求口腔顎面外科協助診治。目前政府已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根據統計,可有效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每440名參加者中即有1名為口腔癌,而其中口腔癌早期個案可有8成的五年存活率,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原文刊載於2020/11/18,更新時間為2023/7/6)
閱讀更多
2023-07-04
營養醫學博士 劉博仁
多年來,癌症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首位,所幸,進步的醫療為眾多癌友爭取到更多生存的機會,也因此,除了勇敢對抗,病人更需學習如何與癌細胞和平共處。本書從治療、調理、日常保健三個面向切入,解除大家對癌症的各種疑惑,幫助癌友用最有效,也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重拾健康。
閱讀更多
2023-06-29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黃亞琪主筆
編按: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3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病人,平均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被確診乳癌。包含歌手朱俐靜、前民視主播張瑞玲、星座專家薇薇安,都因乳癌而離世。儘管乳癌致命,但仍有機會爭取更高的治癒機率,若透過正規治療,乳癌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其中0~1期個案高達95%以上,第2~4期也分別可達89%、70%與21%。國健署提醒,45至69歲以及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乳癌有年輕化趨勢,許多病例還不到40歲就得到乳癌,如以《犀利人妻》奪下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的37歲女星朱芯儀,也在去年3月宣布罹患乳癌2至3期,歷經一整年的化療、乳房切除及重建手術,宣告戰勝病魔。朱芯儀說,她在2021年11月發現兩邊胸部大小不一,洗澡時自我檢查又摸到「一顆東西」,因此趕緊安排檢查,確認罹患乳癌第二至三期,且已經擴散淋巴。她勇敢抗癌,除了完成化療,也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朱芯儀曾在臉書上寫下長文,提到自己開刀後煎熬一整個月沒有辦法睡好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但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我的命救回來了!」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醫師提醒,乳癌為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4位,但早期發現多半預後良好,大部分開完刀,做完化學治療,吃抗荷爾蒙藥物5年,就可結束療程。(原文刊載於2022/3/9,更新時間為2023/6/29)
閱讀更多
5/ 30
第 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