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4日
郭依瑄
臨終之事,千萬別拖到最後再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告別,除了能為人生劃下圓滿的句點,也能留給親人最美好的祝福。一位癌末的王先生,就選擇這麼做…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1日
愛長照
「悲傷與死亡,是社會最容易逃避的課題!尤其是『喪偶』,一聽就覺得觸霉頭。大家喜歡正面、歡樂、愉快的感覺或氣氛,這是人之常情,但所謂的『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接受悲傷的存在,才能放下悲傷。」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0日
黃勝堅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蠟黃、肚子脹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0日
黃勝堅
一位六十多歲的太太,先生出車禍送醫後,醫生告訴她:「已沒任何機會,救不回來了!」於是她簽了放棄急救DNR,第二天她先生往生了。可是沒想到她簽了放棄急救DNR,在家族間掀起軒然大波。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20日
黃勝堅
一位七十六歲老富翁,育有三男兩女,因為腦幹中風衰竭送急診,到院後,連救回成植物人的機會都沒有。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12日
黃勝堅
一般認為,加護病房的職責就是積極救治病人,因此對於其他的選擇,比方安寧緩和療護、舒適尊嚴照護等,常難開口提供適當的討論,使得家屬做了不適切的決策。這不僅造成病人無法安寧善終、家屬不滿,同時也造成了有限的加護病房資源無謂的使用,使得真正需住加護病房的病人無床可用,大大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原則。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12日
黃勝堅
這個病人,四十四歲,體格很好,腦外傷住院。這個病人,我們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了,可是根據經驗法則判斷,以他的腦傷狀態,病人不會再醒過來,他將會變成植物人,因為他兩邊的額葉都壞掉了。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09日
郭依瑄
「在宅善終」一直是許多臨終病人的期待與願望!希望有機會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與家人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不過,在缺乏專業協助之下,許多末期病人只能住院,頂多留住一口氣出院回家往生,不知道還有居家安寧的選擇,因而留下遺憾。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08日
udn聯合新聞網
今年是莫拉克颱風十周年,近日因小林村國賠案高雄市府不上訴確定,讓社會再度聚焦小林村。十年光陰流轉,高雄、屏東、嘉義當年歷經風雨的原住民,有的住進永久屋組成新部落安身立命,也有村民不適應山下生活、找不到適合工作,重返山上務農,期待找回有歸屬感的部落生活。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07日
葉金川
人會失足,馬會亂蹄,曼尼會被三振,林書豪會投籃外空心,我騎自行車會摔車。是的,吃燒餅那有不掉芝麻的?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07日
張曼娟
今天對我和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天。我們終於一起去醫院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書」,也就是今年一月開始實施的病主法。
閱讀更多
2019年08月05日
愛長照
20210402編按:台鐵太魯閣號4/2發生嚴重出軌事件,造成51人死亡、至少178人受傷送醫。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一個個家庭痛失至親,悲痛不已。 親人過世,怎麼可能不難過?面對悲傷,生者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周邊的朋友又該如何陪伴他們度過這場難關? ---------------- 學術界與醫護界稱為「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我認為這是把所有人的正常悲傷情緒當成是有問題或病態,你的悲傷是有問題的才需要被輔導、你的悲傷是病態的才需要被治療。
閱讀更多
2019年07月25日
魏智偉醫師
一個爸爸,前一刻還跟女兒談論著理想,要努力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房子,沒想到午休會一睡不醒。
閱讀更多
2019年07月19日
安寧照顧基金會
作一個精神科醫師面對患者如何「看待」生死,往往都能從他們表達出的生死觀裡學習很多。生死事大,但是我們通常只記得頌讚生之喜悅,卻忌諱去面對或討論死亡。其實,就生命的完整性而言,生與死就是同一個循環,從生的過程中,逐漸去完成生命的價值,這樣子循環了一圈之後,生命才是完整。
閱讀更多
2019年07月08日
黃軒醫師
對於每個人,不僅是對想好好善終的人而言,家都是最熟悉、最有情感歸屬的地方。每個人都想回家,但是那要看有沒有家人如此支持善終,有能力在家照顧病患,一直到過世,做到美好善終。「每個人都有家,但不見得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能力與共識,有些家人根本無法在家好好善終...。」
閱讀更多
2019年07月08日
黃軒醫師
忽然,一個很尖銳的哭聲響起,說:「不要救、你們不要再救他了……拜託……嗚嗚……」
閱讀更多
2019年06月26日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2019年5月,到京都參加世界家庭醫學會議。四天三夜單純開會的行程,幾乎沒什麼時間去走走。最後一個晚上,我沒有去學會的晚宴,反而跑去吃旅館附近的松屋。
閱讀更多
2019年06月26日
愛長照
「無論如何,我都不想氣切。」,或是「如果有一天我沒有意識,只能依靠呼吸器,請幫我拔管……」是不是周爺爺最後的生命可以保有比較多的生活品質?是不是他的兒女們就不會這麼受苦?是不是……?
閱讀更多
2019年06月25日
林靜君談心室
「算命的說我命格六親緣薄,我同意。可是母親走後,我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好活的。」M透露自己遲遲無法從喪母哀痛中走出來,甚至萌生厭世感。
閱讀更多
2019年06月13日
林芷揚
生命最後一哩路,好好走!65歲資深藝人譚艾珍和女兒歐陽靖日前至醫院諮商,互為彼此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見證人,預約自己的善終。譚艾珍曾見過許多不知是否該替重病家人拔管、讓病人好走的例子,鼓勵民眾都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讓家人彼此安心!
閱讀更多
2019年06月12日
高醫安寧團隊、劉盈慧
退休後我想多一點和人的互動,進而回饋社會,於是進入高醫安寧病房擔任志工。 為什麼選擇這裡?
閱讀更多
2019年06月10日
吳若權
中年子女與銀髮父母的緊張關係,讓彼此既相愛又疏離,明明很想擁抱對方,卻又擔心被刺傷。有位知名的檢察官好友,以正義形象行走江湖,讓人感覺他好打抱不平,卻也偶爾會在臉書發文,提及百忙中利用週末回南部老家探望父母的感觸,怪自己沒有能夠盡力承歡膝下,說出許多中年子女共同的心情。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30日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
據說網路上有一堆人(八成以上)贊成安樂死,可是贊成別人該去死或別人該死,需要什麼資格呢?我覺得這些人都腦袋不清楚,社會大眾加上媒體記者的無知,卻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夠資格贊成,所以贊成安樂死的人,我要先問:「你夠資格贊成安樂死嗎?」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29日
愛長照
雇主與受雇者之間,到底是誰幫助了誰?真是很難界定,在大多數的實況中,這份幫助應該是相互的吧!外籍看護幫助雇主照顧長輩,改善生活品質,雇主幫助外傭養家、逐夢。這裡面本來不該存在著「我的錢都給他們花光了」的想法。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24日
醫病平台
被日本媒體譽為「絕對王者」年僅23歲男子花式滑冰選手羽生結弦,在2018平昌冬季奧運以不負世界排名第一的冰上美技,再度蟬聯奧運金牌,攀上花式滑冰生涯的巔峰。羽生結弦經歷過日本311大地震與大海嘯,那場災難改變了羽生結弦的價值觀,見識到人的無力感,他體悟:「理所當然的事,原來一點也不理所當然。活著,有自己的家,有家人,原來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受到老天爺的眷顧。」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09日
畢嘉士基金會
即使我早就知道母親老了,但是我沒料到「老了」的真相如此難受,也不知道「老了」會將我們帶到現在的境地。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09日
莊聰吉
多年前移民紐西蘭,在那遙遠國度,老天讓我遇見兩位朋友,親眼經歷他們罹癌後的正向態度——無懼、自在與從容。在此,我樂於分享他倆的生命故事。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09日
伊甸園月刊
豬哥亮,這位草根性、親和力極強的秀場天王,在世俗眼光中,似乎沒有辦法面面俱到,將家庭照顧的很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卻是一位不太需要別人照顧的長者,當大腸癌無情摧殘時,他緊咬牙根,為了兒女和觀眾,搏命拚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03日
人生雜誌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取捨,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種哲學。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人是慈悲。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閱讀更多
2019年05月02日
郭依瑄
「我不希望我的兒子,在面對醫療抉擇時,要承擔我現在看到的家屬壓力。」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易宏表示,在臨床時常遇到重症患者無法表達意願或事前未做好決定,以至於醫療決定的責任和壓力,都落在家屬身上。
閱讀更多
2019年04月25日
愛長照
要減少內心深藏的罪惡感,首先要放下對自己的批判與評價。當初會選擇簽署意願書,通常是在家人有共識後所下的決定,而這已經是「那時候覺得最好的決定了!」 有時候,最大的批判者可能是自己,請試著原諒自己,當初那個為了大家,站出來簽下放棄急救意願書的人,是勇敢又有力量的,請不要責怪自己,讓心自由
閱讀更多
2019年04月22日
林芷揚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神經外科名醫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
閱讀更多
2019年04月11日
安寧照顧基金會
導演吳念真去年(編按:2015年)曾因摔傷導致顱內出血,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彷彿死過一次」的親身體驗,讓它理解:豁達面對,就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只有學習接受死亡,才能在臨終那一刻安詳離開。
閱讀更多
2019年03月19日
安寧照顧基金會
歷經生與死的層疊交會,方念華如今想來,心中仍有對至親的不捨,然而在陪伴母親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路上,盈滿她心中的,除了悲傷,更多的是學習、感觸,以及無盡的感謝
閱讀更多
2019年03月19日
安寧照顧基金會
面對生命的終點,不管你曾經是誰,每個人都一樣會軟弱和無助,有著相同靈性困擾的問題。過程中要用何種心情來走這條回家的路,端視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課題。
閱讀更多
2019年03月15日
安寧照顧基金會
即使結識安寧療護多年,也認同其理念,在面對至親家人的逝去以及陪伴抗癌的旅程中,吳若權仍得不斷地學習、做功課,嘗試與心中的罣礙進行和解。
閱讀更多
2019年01月03日
銀髮族的重陽人生
在國內推動「安樂死公投立法」的江盛醫師偕其夫人、女兒造訪蘇帆海洋基金會的那兩天,我們談話的話題都圍繞在「死」這個字打轉,議題雖沉重,談話的氣氛卻極為開心。
閱讀更多
2019年01月02日
林芷揚
《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於108年1月6日正式施行,民眾可以透過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進而維護尊嚴善終的權利。
閱讀更多
2018年12月21日
黃詩絜
人生走到最後階段,誰不希望有個美好、有尊嚴的終點?95歲李爺爺,失智十多年,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行走、溝通甚至吞嚥能力,完全臥床需看護照顧,因年事已高,家屬選擇安寧療護。
閱讀更多
2018年11月15日
商周出版
在生命的盡頭,我們希望保有自己決定接受什麼樣醫療措施的選擇。只是,什麼樣的狀況,你才會覺得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呢?
閱讀更多
2018年11月13日
愛長照
突然的被推到前線去面對家人的死亡,不是一件你曾經預想過的事。當下情況那麼混亂,你卻必須做出立即的反應與決定,急救與否、插管與否?你不是醫療人員,只能憑著僅有的訊息做出判斷,你同意讓家人插管治療,已經是你當下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閱讀更多
2018年10月22日
林芷揚
昨(21)日傍晚發生台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脫軌翻覆的意外,目前已知造成18人死亡、187人受傷就醫,傷亡慘重引起民眾驚恐,罹難者家屬面對親友驟逝更是悲痛不已。快樂出門,卻無法平安回家,人生無常只在一瞬間,我們該如何面對?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