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郭美懿整理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隨著確診人數飆高,許多人也感受到病毒一步步接近自己。由於目前9成確診者皆為輕症,只須在家休養,但遇到身體不適,身為同住者,究竟該怎麼照顧家中的確診者呢?
閱讀更多
2022-05-10
優照護
失智最大的惡夢就是記憶慢慢地消失,但這個過程中,若有人陪伴身邊、不時喚起記憶,讓他在黃昏餘暉中,還能找到許多自己的片段,那麼在明天到來之前,生活依然充滿希望。
閱讀更多
2022-05-06
郭美懿
母親節將至,多數人會團聚吃大餐、送禮物給媽媽,但對許多弱勢家庭的媽媽來說,她們唯一願望,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從小罹患水腦症的惠真,曾被醫生斷言活不過20歲,但她的母親卻從未放棄過女兒,離婚後一人兼2份工作,辛苦掙錢拉拔惠真和其他3個孩子長大。今年惠真51歲了,媽媽透露多年來的秘密:「我從不幫女兒慶生,因為怕神明知道惠真超過20歲,會把她帶走,所以我們寧願不過生日,傻傻地過生活,只希望我女兒平安。」
閱讀更多
2022-05-06
Icu醫生陳志金
「我爸月初才做完全身檢查,一切都很正常。人好好的,怎麼會變這麼嚴重?」
閱讀更多
2022-05-04
蘇絢慧
你若是真實地回看、檢視關係,就會發現過去曾經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甚至一廂情願地付出,最後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並不是詛咒,而是邏輯,為什麼呢?因為當你奮不顧身地把自己投入在一段關係中,這種過度投入及過度付出,勢必早晚都會能量耗盡,不論身體或是心理能量,都會因為沒有補給而開始耗竭虛弱。
閱讀更多
2022-04-29
莎莉夫人(Ms. Sally)
在我求學的那個年代,沒有生命教育課程。作為外省老兵的女兒,我沒見過我的祖父母;我的客家外公,在我出生前,因心肌梗塞過世。我第一次經歷親人的死亡,是外婆因病去世,但那時年紀小,對「死亡」這個課題,並沒有深刻的體會,直到父親去世,我才真正上了一堂生命課。
閱讀更多
2022-04-28
林靜君談心室
5個多月前,美瑤臨危受命接下主管職,不到半年時間,壓力大到讓她一走到公司門口就開始心悸、胸悶、乾嘔,想離職又不甘心退休金嚴重受損,天天都在天人交戰,簡直如活在地獄邊緣。
閱讀更多
2022-04-26
李易紓整理
台灣疫情進入新階段,週二(4/26)本土確診更超過6200例!隨著每天確診數字跳增,指揮官陳時中說,未來全台可能會有460-470萬人確診,萬一收到簡訊需要進行隔離,究竟是要去醫院?或者是只要居家照護?或者要去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今周刊》整理圖表,讓讀者可以快速釐清自己屬於哪一種身分,第一時間不用擔心!
閱讀更多
2022-04-25
優照護
「媽,你這樣痛下去也不是辦法,聽醫師的建議做個手術吧!」我說。 「我不要啦,這麼老了去動手術,我怕受不了啦!」媽媽因為退化性關節炎,行動不便,走路都要忍著痛,雖然有去醫院治療,但始終沒有明顯改善。半年多以來,醫師一直建議她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她卻堅持不肯,一方面對手術有莫名的恐懼,一方面是不希望家人為了照顧自己而請假。
閱讀更多
2022-04-22
NOW健康
為紀念發現巴金森病的英國醫師詹姆士.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歐洲巴金森病協會於1996年將巴金森醫師的生日4月11日訂為「世界巴金森日」。至今,「世界巴金森日」已是全球醫界與病友的重要紀念日,各地均會舉辦巴金森關懷活動,期望人們更認識這個疾病,也幫助病友及 照顧者 與病共處。
閱讀更多
19/ 30
第 1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