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高璿圭
很多遺族都不會告訴那些來到葬禮現場的弔唁者,逝者的死亡是因為自殺,而會以交通事故、意外來帶過,然而連安慰都做不到的那種令人窒息的氣息,努力隱藏什麼的氛圍,令弔唁者立刻就察覺到死因並不是遺族所說的那樣。
閱讀更多
2023-03-03
曺祐誠
編按:過去25年,曺律師在法庭內外見過各式各樣的人──有脫出挫折的泥淖、帥氣地東山再起的人;有因為自負而從成功的頂端墜落、傾家蕩產的人;有惡意利用他人信任的人;有為了守護家人而不顧自身安危的人……他旁觀著各種人生,時而笑、時而哭、時而憤怒、時而感動,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們為了什麼而活?」「該與家人、同事、鄰居維繫怎樣的關係?」「該上哪兒找尋解決矛盾的方法?」「幸運的人生是什麼模樣?」本書包含曺律師執業生涯中的所見所聞和經歷,講述了比電視劇更戲劇性的人生故事,每一篇都是「生命與態度」的人生智慧,讓我們能省思過往的人際關係,明白未來想活在怎樣的關係中。
閱讀更多
2023-03-02
高璿圭
心裡還沒有接受逝者「已經走了」的事實的遺族,卻必須到各個機關去履行確認逝者死亡的行政程序。要跑遍區公所、逝者的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國民年金、手機服務中心等地,不斷說明那個人已經死亡並簽名,逝者生前在這個世上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都要捨棄,遺族也得切斷證明逝者曾在這個世上存在的紀錄和生命反應(vital reaction)。
閱讀更多
2023-02-16
諶儀璇
「人生沒有預定的時間表,我們無法預測自己走的時間。」律師劉韋德舉例去年 韓國 梨泰院事件,受難者大多為二十幾歲年輕人,他們應當是離死亡最遙遠的一群,但沒想到就在剎那間失去生命,「立遺囑永遠不嫌早,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意外的來臨。」東方社會對生死議題較忌諱,劉韋德表示:「寫遺囑是一種準備、一種託付,也是一種責任,不代表不寫就不會發生任何事,希望大家能改觀。」
閱讀更多
2023-02-14
張明淑
我正一步一步準備死亡。如果我死了,留下的物品會成為遺物,但若我在死之前送出去,就成了聊表情意的象徵,所以我一直在把我的物品分送給周遭親友,作為情意象徵。有時我也會開玩笑似地跟兩個兒子說,「如果媽死了,葬禮要辦得簡單點。節省葬禮的開銷,要轉交給媽服務的社會福利機構。祭拜就免了。只是媽身為天主教徒,媽離世那天,就幫我辦追思亡者的彌撒吧!那個儀式也是一種祭拜。」
閱讀更多
2023-02-03
張明淑
奢華豪宅、奢華風椅子、奢華人生⋯⋯ 韓國 的居家生活廣告似乎經常使用「奢華」一詞。只要大明星公開高級住宅,當天新聞報導標題的開頭必定會加上「奢華日常」。打開字典找「luxury」,上面寫著「豪華、奢侈、奢侈品、稀有的奢華」。義大利語中將奢華用「lusso」表達,當然,語意和英文一樣。
閱讀更多
2023-02-02
彭蕙珍
曾在日航擔任空姐的朱岩蘭,2011年經歷被裁員、父親失智等人生低潮,對未來感到茫然的她,想起在銘傳就讀時跳的啦啦舞,決定組一支啦啦隊,只要是銘傳人就可以參加,這支從10多歲到80歲的啦啦隊鼓勵了她,情緒有個出口,還「活了過來」。慢慢地,她想記錄這支隊伍,催生《老娘就要這麼活》紀錄片。經歷8年拍攝,2020年5月無畏疫情上映,8月代表台灣,勇闖 韓國 首爾網路影展,自全球294支影片中脫穎而出,入圍最佳紀錄片和最佳概念片,奪得影展壓軸特別獎。素人出身,從沒拍過紀錄片,就在國際影展中嶄露頭角。朱岩蘭趁勝追擊,將紀錄片改編成電影,經歷3年籌設、拍片,2月3日這部熱血的啦啦舞電影《一起一起》上映。她感性道:「跳啦啦給我很多感動,希望這份力量分享給更多人。」
閱讀更多
2023-02-01
張明淑
那天,上午難得地沒有行程。我坐在客廳一隅,只是呆呆地晒太陽。用年少時喜歡的坐姿,什麼也不做,只是感受著陽光。那個瞬間,我理解了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亞歷山大大帝去找第歐根尼,問他的願望。「我希望你往旁邊挪一步,不要遮住我的陽光!」我想起第歐根尼這麼回答,然後繼續發呆的故事。
閱讀更多
2023-01-31
張明淑
我是1952年生的張明淑。韓戰期間在堆滿稻草屑的台基上出世,70歲左右成了YouTube網紅。每天早上睜開眼,想的是「今天又會多有趣呢?」滿是悸動;到了晚上,躺在床上想的是「今天我過得好嗎?」然後回顧今天,再期待著「明天又會有什麼事發生?」
閱讀更多
7/ 30
第 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