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李易紓整理
藝人王力宏與太太李靚蕾的離婚戰火算是暫停告歇,期間你來我往的過程中,李靚蕾提到王力宏的心理醫師認為,他有性成癮(Sex Addiction)與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問題。重症醫師 黃軒 在臉書發文指出,其實自戀者有9大特徵,只要是符合5項,就應該要去找心理醫師,如果還有「自戀的腦病變」,那就要找醫師治療!
閱讀更多
2021-09-02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李易紓整理
首批93.2萬劑BNT疫苗今(9/2)上午7點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親自接機,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因為還處於隔離期間,委託表姊、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代為接機。目前政府規劃讓12-17歲在校學生造冊施打,另外將優先提供18-22歲對象,可至疫苗預約平台登記意願與預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首批大約到貨90多萬劑,將由高年級往低年級打,剩下疫苗開放18歲到22歲族群登記。不少家長會猶豫,是否要讓家中青少年施打,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黃軒 用6個QA來為父母們解答心中疑慮。
閱讀更多
2021-07-12
李易紓
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速度再加快,目前開放民國92年以前出生(18歲以上)民眾,可在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上登記接種意願,而先前已登記意願的50歲以上成人,7月13日至7月15日收到簡訊通知後就能進行預約,7/16起開打,不過,未來3週均為AZ疫苗,第4輪或以後才會接種到莫德納疫苗。
閱讀更多
2021-07-01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高雄市鳳山區某棟大樓累計5人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經疫調研判,應是先後搭乘同一部電梯造成互相感染。聽到電梯染疫,很多人會刻板的以為都是透過電梯按鈕傳染的,但其實電梯的感染源比你想的更無孔不入,胸腔重症醫師 黃軒 提醒,只要電梯風扇一啟動,病毒根本像是「群魔亂舞」,那麼搭電梯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閱讀更多
2021-05-25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2021-05-20:70歲染疫婦死在家中。2021-05-21: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2021-05-22:女友上班 男友確診(58歲)猝死家中。台灣,連續3天有多例猝死在家中的COVID-19確診病例,也有居家隔離中卻驟逝的,記者問我:為何確診患者,容易猝死在家中?這些早在去年就發生在國外了!國外媒體給它取個美幻的名稱叫「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也就是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這是我們重症患者會常出現的呼吸衰竭症狀之一。
閱讀更多
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 黃軒 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 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 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04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現代人,人手一杯含糖飲料,這讓很多疾病控制不是很好啊!社會進步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沒有因此進步。你看看癌症愈來愈多,疾病愈來愈複雜,大部分都是和個人生活飲食文化有關,你們會相信嗎?
閱讀更多
2021-04-06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先生很擔心他得重病容易死亡,太太就對著他碎念一下:「怕死,就多次蔬菜和水果呀!」咦!這句話,真的不是埋怨或恐嚇的話,而是我這個月看到的整體百萬人的大數據的研究報告呢!其發表在3月1日,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國際期刊叫《循環,Circulation》。
閱讀更多
2021-03-16
黃軒
笑,能救你的命!笑,太好了!昨天才和媒體人討論,他很享受喜劇短片,他即使沒有開懐大笑,也會常常保持微笑⋯⋯。
閱讀更多
3/ 5
第 3頁,共 5頁